不刻意去做的運動
大部分的人想到運動似乎只有去健身房一途,其實我們身邊還有許多不錯的管道,只是尚未被定義為「運動」罷了。
在你的社區範圍內找找其他健身機會,像是到附近大型商場中爬爬最高的階梯,到公共游泳池去游泳也不錯,還有去大型博物館散散步,騎上自行車從城市的一端騎到另一端,以及巡遍百貨公司裡的每間店面。
多試著四處移動,來一場短程的運動,甚至也可以單純把車子停得遠一點,再步行到目的地,或是提早幾個街口下公車,再多走幾步抵達終點。
這週開始每天多走幾步,設定好計數器並完成目標值。善用你的想像力去發掘你在社區裡的運動潛力,每天的一小步都是值得的,以一日短短15分鐘步行來計算,一年你走的路便能達到5,475分鐘,這樣已經將近一百小時!
找藉口多出門
宅在家的確覺得挺方便,但不方便其實可以讓我們過得更健康。必須時時提醒自己多找機會出門,和老朋友聚聚、認識新朋友、嘗嘗新鮮事,其實就保持了一定的運動習慣。
謹記我們每一次出門,都會讓一個尋常小日子多出些微的運動量,燃燒了一些卡路里,而且呼吸到新鮮的空氣。儘量減少開車吧,多騎騎單車、走走路,領略身邊無數美好事物的簇擁,同時和更多人相遇相知。
看看這個月的行事曆,每天找些新的理由出門去,即便只是到Cafe′喝杯好咖啡,親自去觀賞一場比賽,造訪一間博物館,到某個市場購物,看一場電影,或者不購物純粹享受著瀏覽最新櫥窗。
把家裡變成健身房
一般人家裡通常必備廚房、客廳、餐廳和臥房,卻少了可以運動的地方。我們一時也許沒辦法挪出整間房來用,但仍然有機會在家打造一個多功能的健身區。
像是將客廳變成臨時的瑜伽教室,書房裡增加有氧運動的設備—跑步機、飛輪、踏步機等等,甚至連廚房都可以安排燃脂設備!趁著閱讀千層麵食譜的當下,順便拿起幾個輕量啞鈴舉重。
當然,還有臥房裡一定可以做的伸展、伏地挺身、仰臥起坐等等。
把家裡變成健身房,可以免去不少逃避運動的藉口。這個星期不妨在家中增加三種運動項目,把這些運動和烹飪、吃飯、睡覺等日常生活一樣進行。
健身是一種玩樂
與其去健身房運動,不妨把一些休閒生活轉換成某種健身方式。避開不斷重播的老掉牙節目,轉台到運動健身頻道,或者改用家裡的電動娛樂器材,打開那些有健身效果的遊戲來玩玩。
日常生活裡還可以嘗試些園藝來強化肌肉,和你家狗狗玩玩你丟我撿,也對強健心血管機能很有幫助。多開發幾個非典型運動項目,像是晨間舞會、健康操、尋寶遊戲等等,會讓整座城市變成令人開心的大型遊樂園。
檢查一下你的日程表,把可能可以再增加運動項目的時間打上星號。
投入運動社交
無論目前投入的運動處於什麼等級,只要是運動,都是讓自己生活豐富、社交精采的絕佳方式,因為安排運動可以讓自己維持固定且充實的行程,不管喜歡籃球、划船、騎自行車、足球或網球,加入隊伍會讓人更加積極。
和其他隊友一起運動,讓健身這回事還額外增添了社交生活的優點,正面樂觀的同儕壓力能讓我們想與隊友保持相當水準。即便你可能無法負荷親自下場征戰球場,還是能夠保留與球友的社交關係,像是和朋友到場支持比賽,或者與家人一起欣賞電視上的球賽。
立刻拿起電話打給好朋友,討論一下可以共同參與的運動賽事,這麼一來,也等於互相提醒要時時保持體態以及開心運動。
成為一位專家
成為某種運動的專家並沒有年齡的限制,試著找到自己熱衷並擅長的運動,拿出最佳實力展現,無論是打高爾夫球、帆船、游泳、釣魚,或者健行、騎自行車、網球等等,永遠有機會可以更上層樓。
在某項運動成為專家讓我們更為專注,同時會積極設立目標,而且不失為一個讓生活更有紀律和規律的方式。
當然有時候這些目標不一定能真正夢想成真,我們仍然能專注求取最佳表現,剩下的就交由身體狀況來決定。保有一定的競爭性會讓我們和周遭的朋友充滿動能和熱情。
選擇你最熱愛的運動項目,然後立刻報名吧!肯定能夠幫助你再進一步,設定好目標會令你更加投入,隨著時間淬煉,技巧也必定增長不少。
一項沒做過的運動,一個嶄新的機會
嘗試一項自己沒投入過的運動,通常能帶來學習上的興奮感和充沛動能,只要技巧確實長足進步,一項運動就能變成一種習慣,經年累月下來,不但能因為願意嘗試新事物而強化了心靈,同時也活化了身體的健康。
開始列出從未嘗試過的競技運動,然後挑出一項立即展開行動吧。
參加健身房
定期去健身房是件非常棒的事,透過不同的運動項目,可以讓你在一個地點便能同時專注在身體耐力和柔軟度訓練上。健身房提供較為整齊的設備水準和性質相近的人群。
但要注意,試著加入一個靠近住家,或對你特別有吸引力的健身房,因為如此一來才能夠讓你獲得的樂趣抵過運動帶來的痠痛,長期堅持下去,終究會成為每日固定行程。
如果你尚未成為任何一家健身房的會員,今天就去加入吧!找一個讓你覺得有參與感,並對身心都有幫助的地方。
找到一個運動的友伴
無論打算開始哪項運動,不妨找找自己的家人或朋友一起參加,讓彼此更帶勁、更健康。
一個運動的伴可以讓我們進步,也可能讓我們退步,即便這個運動可以單人進行,像是跑步、舉重等,有人在旁邊激勵彼此達標,更能讓我們排除萬難、突破瓶頸堅持下去。
不妨翻翻你的通訊錄,看看能說服哪位朋友一週至少兩次一起去健身、參加比賽,或者一起做個人訓練。
(本文摘自《熟年自治世代。用設計服務未來的自己:無畏老後的90項熟齡整理提案》,麥浩斯出版,馬帝亞斯.伍爾維奇, 布魯斯茅設計團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