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自照顧母親,她卻被說忤逆不孝 吳若權:傾聽長輩生命故事,才能理解背後的無奈

獨自照顧母親,她卻被說忤逆不孝 吳若權:傾聽長輩生命故事,才能理解背後的無奈

被照顧者對自尊的需求,猶如魔鬼的細節,永遠藏在照顧者筋疲力竭的忽略裡。隨著時久日深,形成隱形的心牆,讓彼此對立的情緒,破壞原有的親密。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愛怨情仇,我是最近這幾年才慢慢了悟的。

 

無論彼此的關係是伴侶、親子、朋友、醫護、主雇、陌生人、甚至是義工……只要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成立,彼此看似親密、卻又對立的矛盾情緒,就開始不斷拉扯及衝突。

 

或許彼此在理智上都不希望這樣,但雙方都很難控制摩擦的狀況持續發生,而且各自都會覺得十分委屈。

 

負面情緒,如同挑撥離間的高手,暗自在最需要合作與信任的彼此之間搞破壞。刻意忍耐,反而助長未來有一天突然爆發所造成的傷害。

 

各自心理的壓力,若沒有及時妥善處理,累積多年的辛酸,甚至可能會出現有如社會版上的悲劇新聞──孝子毆打老父、孝女攜母燒炭……不但親友覺得不可思議,連不相識的讀者聽聞都為此悲憫不捨。

 

如果兩方都沒錯,那究竟什麼地方錯了呢?當你有機會介入調停,或傾聽他們個別地抒發痛苦,往往會愈聽愈感到混淆。這絕對不是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能處理的糾結。

 

重建彼此的關係,不要在自以為是的愛裡,深深受傷

 

這也是我擔任照顧者角色長達二十年才發現的矛盾──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長期的情感是親密相依的,但往往短暫的情緒是針鋒相對的。必須先對這個本質認識清楚,雙方的相處才能重新找到一個平衡點,重建彼此的關係。否則,兩方都會在自以為是的愛裡,深深受傷。

 

有位單身的熟女朋友,在家排行最小。她上面還有哥哥、姊姊,各自成家後便搬了出去。爸爸過世後,剩下她和老母親同住。

 

本來風平浪靜的日子,還過得去。頂多就是媽媽比較愛唸,生活細瑣太多,沒有一件事情如意。加上媽媽已經到七老八十的年紀了,竟還會對年近四十的她逼婚,總是令人難堪。但是她都忍住了,畢竟同住一個屋簷下,母女親情更勝於一切。

 

自從母親心臟病發,又因為摔跤而臥床,問題急速加劇擴大。原本母親的叨唸,只針對事實發牢騷,後來母親的抱怨失控,情緒開始超過理性。

 

母親甚至抓住兄嫂回家的機會,頻頻恣意地抱怨,說她照顧的態度不甘不願,每天還煮些食不知味的三餐,難以下嚥。(實情則是醫師交代,她母親必須控制飲食,烹飪與調味盡量以清淡為宜。)

 

姊姊和姊夫回家,母親故意在大家面前誇讚,說姊姊懂事體貼,很會買東西,無論菜餚或衣服,都令人滿意。相較之下,似乎有意無意地在羞辱她。

 

朋友是個善於反省的女子,常告訴自己:「媽媽沒有惡意,只是心情不好,愛抱怨,不要想太多。」但是次數多了,而且言語愈來愈刻薄,就算她可以提醒自己不要當真,情感的傷害還是愈來愈深。

 

難聽的話,當面說了,固然令人難以招架;但若是從別人口中輾轉傳來,自己欲辯無言。夜深人靜,投奔情緒的怒海,悲怨猶奮不顧身。

 

尊重長輩,要他說了才算數

 

「孝女,其實最不孝。」她很難過地跟我說,去看憂鬱症門診拿藥,吃完還是沒效。我除了使用多年來學習到的療癒工具為她平撫創傷,也在她的傾訴中,找到耐人尋味的一幕場景。

 

半年多以前,有一天她推著輪椅陪母親去公園晒太陽,母親頻尿卻好強,不肯主動要求上廁所,她問了幾次,母親還是推辭:「不是剛剛才去過,現在不用啊!」相隔不到一分鐘,母親突然又想小解,由於和廁所有段距離,一時忍不住而失禁尿在褲子裡。她無奈地嘆了一口氣:「唉……」就讓母親深深記在心底。

 

翌日,母親在閒聊時就跟鄰居抱怨說:「你們不要以為我女兒照顧我很溫柔,只要不順她的意,還是會忤逆我。」這話傳到她的耳裡,只覺得對母親十幾年來的照料與付出的心血,彷彿都已前功盡棄。

 

身為照顧者,我們會以為已經對長輩付出、犧牲很多。這或許都是事實,但當情緒出現「付出」與「犧牲」的感受時,彼此的關係已然不平等。而且,只要忽略一個很重要的關鍵細節,彼此的心結就會愈糾纏愈混亂,到最後分不出存在於彼此之間的,是愛還是恨。

 

 

這個關鍵細節,就是被照顧者的──自尊。

 

即使說得如此清楚,還是有很多照顧者不明所以地感到困惑:「哪會呀?怎麼可能?我一直都很尊重他啊。」然而,自尊是對方的感受,不是你的感覺。你覺得你尊重對方,但他沒有感受到,就是等於沒有。這不是你一廂情願地說有就有,而是要對方說了才算數的。

 

提醒長輩要有分寸,不要傷及他的自尊

 

被照顧者對自尊的需求,猶如魔鬼的細節,永遠藏在照顧者筋疲力竭的忽略裡。隨著時久日深,築成隱形的心牆,讓彼此對立的情緒,破壞原有的親密。

 

 以我經驗過最粗淺的生活實例來說,媽媽有來自遺傳的糖尿病,必須嚴格控制糖分,面對眼前甜食的誘惑,我得很有分寸地提醒:「今天澱粉的份量,差不多剛剛好了,我們明天再吃這個好不好?」

 

或是:「留點肚子,等等還有更好吃的,這個比較甜,我們少吃一口好不好?」這麼說即可輕鬆解除危機。如果我白目地說:「您有糖尿病,不要再吃了。」母子肯定立刻翻臉。

 

其實,不必羨慕我的耐心體貼或情緒管理,這也是跟我媽發生過很多次大大小小的摩擦與衝突,才漸漸學會的。

 

即使是小朋友,都無法忍受父母的強力管制;更何況是八十歲的老太太,怎會甘願被子女主導生活細瑣。當她覺得身心無法自由,連日常吃點東西還會被人糾正,情緒的直覺反應就是跟你對立,甚至把你當敵人。

 

被照顧者常覺得照顧者沒有站在他的立場,設身處地為他著想,覺得你不是和他同一國的,他很孤獨、很弱勢,沒有被理解。照顧者必須提醒自己多點同理心,刻意放下身段,才不會惹怒對方,又傷到自己。

 

天下所有守候在老人家身邊的孝子、孝女,無不是全心全意在盡孝的,為什麼還是會被解讀成不甘不願不孝,關鍵就是少了尊重而已。

 

自尊與自責,常相伴相隨。只要多給長輩保留自尊,減少他們自責的情緒,彼此的溝通與信賴,才能跨越語言或文辭表象的理解,達到「你懂我,我懂你」的境界。正因為彼此懂得,愛才能在雙方之間流動。

 

彼此懂得,愛才能在雙方之間流動

 

說來,要非常感謝我的父親。母親中風後的第一個農曆年初二,父親在餐桌上發的一頓脾氣,提醒我也讓我知道:要把長輩的自尊擺在最優先。

 

家裡的習慣很傳統,春節過年都要準備大魚大肉,親自烹調豐盛菜餚,以便圍爐團圓。兩個姊姊出嫁後,大年初二依照習俗回娘家,更是要準備媲美山珍海味級數的滿漢大餐,以迎接她們和姊夫、孩子們回來。

 

母親在端午節前突然中風,到下一個春節前的半年多,我們正逐步踏上遙遠的復健之路。為了配合她剛從臥床進展到可以學步,一家三口每天的生活都在西醫的門診、復健室與中醫的針灸、湯藥之間奔波。那個農曆年,菜餚勉強如常準備,但其實心裡過得狼狽。

 

為了省事,也求個氣氛,幾個星期之前我就和兩位姊姊商量,初二回娘家,中午不在家裡吃,而是預訂當時方興未艾的帶骨牛排餐廳,熱情款待。位置很難訂,必須提前預約,好不容易排上,皆大歡喜。

 

當天全家開心赴宴,沒想到向來好脾氣的父親,在抵達餐廳片刻後,勃然大怒地對服務生發了脾氣。我仔細一看,才知道這家標榜服務很好的餐廳,為了容納更多的顧客,未經事前商量,就把原本只能坐八人的四張小桌並排,硬是要我們家族十個人擠在一起。

 

眼看平日脾氣好到可以說是「爛好人」的父親,竟會為了這點小事情就與服務生爭辯到面紅耳赤,甚至氣到不想吃這頓飯就要拂袖而去,我便知道問題不如表面上那麼簡單。

 

父親在姊夫相勸之下勉強入座,昂貴的牛排沒吃幾口,賭氣讓服務生收走,我感到尷尬也很心疼,其中還有很深的愧疚。母親更是非常自責,含著眼淚幽幽地嘆氣說:「若不是我中風不能下廚,你們也不用這麼為難,出來花錢還受氣。」

 

從此,全家都沒有再踏進那家形象良好卻讓我們失望的牛排餐廳,這並非純粹的意氣用事,對餐廳不滿而有所抗議,而是因為去到那裡會提醒我自己,曾讓父親感到丟臉與不受尊重。

 

我心底很清楚,讓父親感到顏面盡失的,並不是牛排餐廳,店家對桌椅的安排,只是導火線。父親真正介意的,是我從頭到尾沒有跟他商量要去哪裡訂席,以及如何款待姊姊、姊夫與孫輩孩子們。

 

無論誰出錢請客或有能力和資訊選擇餐廳,父親才是真正的一家之主,而我們沒有尊重他的意見,讓他覺得好像只把他當作是媽媽的看護。

 

更何況,那段期間,我們全家才剛開始手忙腳亂地學習應付,因為母親腦幹出血中風後,隨之而來的家庭變故,各自都有各自的辛苦和委屈,只是我沒有用心去體會,父親年近八十,體力和情緒逐漸不勝負荷。累積在他胸臆之間的體能與負擔情緒的壓力,終於在感覺自己不受尊重的當下,一觸即發。

 

我天生資質駑鈍,常沒有能夠及時記取教訓。很多慘痛的經驗,都是重複發生後才刻骨銘心。

 

那個大年初二,在牛排餐廳以信用卡簽帳,看著帳單上的數目,令我心淌血的,並非金錢上的花費,而是「千金難買早知道」的深刻教訓。

 

好意必須用心奉上,否則就變成施捨

 

走在料峭春寒的路上,望著父親氣呼呼的背影,我才猛然想起幾個月前的某一天中午,客戶臨時取消下午的會議,我急忙跟同事請假,開車趕回家,想利用得來不易的時間,陪兩老出去走走散心,試圖讓大家藉機喘息一下。

 

父親匆忙收拾物品,帶上母親的中西藥品,途中問我:「要去哪兒?」當時的我有點慌亂,加上平常很少出門,在第一時間並沒有具體想法,只是先開車上路,看哪邊不塞車,就往哪邊走。

 

這其中也考慮到父親的聽力很差,若在開車時對他大聲說話,沒有回頭讓他看到我的表情和嘴型,無法清楚表達我的想法,恐怕造成誤會。於是,就沒有立刻回答。

 

等車子往桃園方向的交流道下來,我把車開到石門水庫,招待父親去享用他最愛的「活魚十吃」,整頓飯菜吃完,兩老都不是很開心。

 

我知道他們捨不得我這麼累,也捨不得我多花錢……這些顧慮其實我早就懂得了。對於沒有事先告知,讓他感覺不夠受到尊重,則是我到大年初二請完姊姊們回娘家的這頓飯後才大澈大悟的──沒有預告的活魚十吃,再美味都會走味。

 

後來,只要跟兩老有關的行程安排,我都會盡量提早規劃及商量。碰到親友間需要請客吃飯的機會,我也會把現金先準備好,席間讓他們可以自己付帳。在親友面前,更是要讓爸媽有面子。這儘管只是生活上小小的細節,卻是與長輩相處時大大的關鍵啊。

 

任何時刻的相處、任何話題的閒聊,都絕對不可忽略長輩的自尊。否則,付出再多、耐性再大,只會踢到鐵板。

 

尤其是照顧身心衰弱的長輩時,更要加倍細心去體會,他們失去自主能力之後常感到自卑,加上若生病之前也沒有太多的豐功偉業,人生因為一場病痛而遭逢巨變,眼看壯志未酬而江山已經不可為,他們的痛苦和沮喪,絕對不是手上的那一把枴杖所能支撐,也不是坐下的輪椅所能代步。

 

照顧者只要能想到這點,同理被照顧者的恐懼與痛苦,對於被照顧者所有非理性的抵抗與防衛,就會覺得比較正常、比較可愛了。

 

擔任照顧者的角色時,即使心甘情願也不要急著付出,先讓被照顧者感覺受到尊重,取得彼此關係的平等,擁有雙方共同的信任,接下來才能自在地相處。

 

 

學會傾聽,讓長輩感受到尊重

 

1.多花時間,多點耐性:說話時要和顏悅色,態度不宜急躁,盡量放慢速度,用對方能理解的方式傳達。

 

2.不要否定,不要評論:先傾聽,先陪伴,不要急著評價或批評,更不可當面指出他們的錯誤,或是口出惡言,要多多顧及長輩的顏面。

 

3.偶有小爭執,不妨寬心看待:與長輩溝通時常會發生小小的爭執,只要知道彼此的底線,倒不用刻意避免,以平常心處之。事情過了,不要放在心上。

 

4.擱置爭議,幽默化解:意見不同時,先肯定他們的觀點,再委婉說出自己的想法;若情況嚴重到快失控時,想辦法轉移焦點或是冷處理,關鍵時刻不妨用幽默來化解爭端。

 

5.聽出弦外之音:很多長輩的哀怨喟嘆,都是以退為進的違心之論,用「過得不好」的埋怨,隱藏認為自己是兒女負擔的隱憂,其實無非只是希望得到子女的鼓勵和肯定而已。

 

6.傾聽長輩的生命故事,體會他們曾經歷的困境與心情,就更能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無奈。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換我照顧您:陪伴爸媽老後的12堂課》,遠流出版,吳若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