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不把錢給弟弟,就別回娘家!她被情緒勒索半輩子,面對「不孝」兩字,只能這麼做

妳不把錢給弟弟,就別回娘家!她被情緒勒索半輩子,面對「不孝」兩字,只能這麼做

母親要她把錢給弟弟。否則,不准她再回娘家。這一招,最最讓她心痛……

「一言難盡啊……我媽與姊姊們都給我壓力,她們輪番打電話來轟炸。為這種事情來看醫生,實在太丟臉了。但是,再不來看,我就要被逼瘋啦……」

 

已婚的她,育有兩名子女,是一個上班族。工作、婚姻、小孩都好,唯有娘家惱人。

 

她的父親是跟隨國民政府來台的軍人,孤身一人,拖到有些年紀才娶妻,所以他總是把老婆當成妹妹般疼愛,凡事都順著。前幾年,父親因慢性病合併心臟衰竭住院,過世前,還殷殷囑咐子女要孝順母親。

 

她的母親只念了幾年小學,出嫁前都在家幫忙。婚後連生四女一男,所以經營雜貨店來貼補家用,直到眷村改建,才結束營業。幸好那時子女都已經長大了,女兒們開始工作拿錢回家,加上父親的退俸,兩老住在抽籤分到的新建樓房,晚年生活照理來說,算是頗為安穩。

 

錢坑「弟弟」

 

然而,娘家有個「錢坑」,就是她的弟弟,老么兼獨子。而挖出這個坑的人,就是過度寶貝兒子的母親。她從小看著母親毫不掩飾地「重男輕女」。給弟弟的東西最好,只給她們姊妹分剩下的。

 

她要是抗議,母親還會很鄙夷地說:「女兒將來會嫁人。這個家,將來是要靠你弟弟的。」

 

只因為這樣,一切好處都要歸給弟弟。她很不以為然。但是,連姊姊們都認同母親這種想法──「我們家要好,就得集中資源栽培男孩子。」

 

她不懂,為什麼「性別」決定了「角色」與「責任」。身為女兒,就應該不停息地支援前線,卻讓兒子理所當然拿最多、用最好,完全不需感恩。

 

集所有資源栽培的弟弟,卻不成材

 

當年要不是父親認為出得起學費,不然母親還想阻止她升學。說她:「這麼會念書幹嘛,以後還不是嫁人、跑掉。真是『豬不肥,肥到狗身上』。」

 

母親可真說對了,他們家集所有資源栽培的兒子,的確是養不肥的豬仔。不只蹺課,還跟朋友把補習費給吃喝掉,玩到忘記去考試,而差點畢不了業──最後都是靠母親去拜託,他才有畢業證書。

 

但名義上的畢業也沒用,弟弟不僅不肯升學,連工作也不好好做,就帶女朋友回家住。母親不僅沒有反對,還覺得這樣比較安全。至少在自己家裡同居,這樣就會回家了。然而,沒多久,女友的肚子就大了,母親幫忙辦了婚禮,認為生子之後,兩人就會穩定。

 

可惜,弟弟繼續玩他的。

 

而無緣的弟媳生下了女兒之後,受不了小孩吵鬧,加上她還年輕、愛玩。沒幾個月,也跑掉了。 母親常常一邊照顧孫女,一邊抱怨自己的命好苦啊。但只要兒子一回來,她什麼苦都忘記了。她眉開眼笑地對兒子噓寒問暖,還做一堆好菜給兒子吃。

 

可惜,母親的寶貝兒子總沒能多待幾天,吃飽睡足加上討到錢(來自於她們姊妹平常給母親的孝養金),他又人間蒸發了。在弟弟回家的短暫時間裡,他幾乎沒瞧過自己的女兒一眼。

 

最最讓她心痛……

 

父親過世時,母親就直接把房子過戶給弟弟,要她們姊妹別想著娘家的產業。改建後的眷村大樓因位於熱鬧的地段,房價持續走高,她弟弟輕鬆升級千萬富翁。母親只讓女兒們分到父親的現金存款,每人只拿到十餘萬。

 

沒過多久,弟弟就嚷著要拿房子去抵押貸款,他想創業當老闆。母親深怕老來沒房子住,拒絕讓他拿房子去抵押,轉而叫女兒們出錢,對她們說:「你們當初分到的那些錢,本來就是該給兒子的。人都嫁出去了,別貪娘家的東西。」

 

母親都這樣說了,姊姊們都乖乖將錢拿回家,母親再轉手交給弟弟。錢雖然捐輸過去,但弟弟始終沒有做出任何事業。

 

 「不出所料。」她氣憤地說,「所以,我那時候就拒絕把錢拿回去。把錢給他,就像把錢丟進水溝裡。」但是,弟弟哪肯罷休。弟弟繼續鬧著錢不夠,創業才無法成功。

 

「姊姊們都打電話逼我,叫我把錢拿回去。我不要。那是父親唯一留給我的,為什麼要給他糟蹋掉?」她氣到一邊講電話,一邊哭。但姊姊們根本不聽解釋,總認為她是貪財又不孝。

 

最近母親更打電話來罵她,要她把錢拿回來。否則,不准她再回娘家。這一招,最最讓她心痛……

 

「我也是從她肚子裡出來的。為什麼她只重視兒子,把女兒都當成土?」

 

「為何姊姊們都認為『孝順』就是順著母親寵溺弟弟?母親無論想怎樣都好、都是對的。如果沒有完全順著母親,就是『不孝』?」

 

 

精神科醫師專業分析

 

父母與子女的關係是「相對」的。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以孝順回應。不過,親子間的恩情可以轉移嗎?就像案例裡的她,因為感念父親,所以就要加倍孝順母親?母親要她們把對自己的孝順,全轉給弟弟,合理嗎?

 

以「金錢」為例,假設你欠某人十萬元,你開了張支票還款。他收到之後,想到也該還誰十萬元了,就背書轉讓給另一個人,然後把你的錢領走了。

 

此時,你應該不會有任何情緒。反正錢就是錢,只要數目對,怎樣相抵都可以。然而,如果換成了「情感」,還同樣可行嗎?

 

例如某女愛慕某男,但某男的兄弟對他有大恩。如果他說:「愛我的話,就嫁給我的兄弟吧。好讓我報恩。」你絕對會覺得某男腦子有洞。

 

親子關係也是相同的,就像我們養大子女,子女該孝順的是我們,絕對不是別人。請想想,誰會接受子女去老人院做志工,就不用回家問候父母。

 

情感回饋與金錢借貸不同,是人對人「專一」的關係,無法擅自轉移給他人。

 

當母親說:「你不照顧弟弟,就是對我不孝。」這並不合理

 

因此,當她的母親說:「照顧你弟弟,就是照顧我。」甚至說:「不照顧弟弟,就等於對我不孝。」這些話,為什麼聽起來就是怪怪的?那是因為,她接受到的恩情,她已經在回報了。她在孝道上根本沒有虧欠。

 

而弟弟與她之間,弟弟從未照顧過她呀!沒有受過照顧,為什麼要回報?即使是母親要求這樣轉移,也是無理的要求。

 

如同有人傷害到我,我可以轉去傷害他的家人,間接讓他痛苦,認為這樣剛好扯平嗎?相信大家都同意,冤有頭,債有主。因為這根本是兩碼子事,不能這樣轉移而抵銷。

 

如果「報仇」不能這樣混為一談。那麼,母親要求女兒照顧兒子,而當成是在「盡孝」,這也是毫無邏輯的強詞奪理。

 

令人痛苦的「情緒勒索」

 

然而,這樣類似的說法究竟管不管用?當然有用極了,否則怎麼會到處都是。

 

舉凡道理說不通、講不贏的,就直接翻桌耍賴,使出「情緒勒索」,開始指控對方:「你就是不愛我、不在乎我,才會忍心讓我失望、難過。」

 

要證明你重視我,我在你心中的地位,你只能「照我的話做」,不然你就是「壞人」(貼上負面標籤,貶抑你的價值)。如果我因此而痛苦,都是「你造成」的 (無痕轉移責任到你頭上,讓你懊悔、自責,最後只好接受要求)。

 

華人社會的殺手鐧──「不孝」

 

除此之外,她的母親還使出華人社會獨有的殺手──責罵她「不孝」,以便進行「道德綁架」。不管她有理沒理,反正只要讓母親不悅,就能主觀咬定她不孝,且抗辯無效。

 

她的姊妹們為了撇清不孝的嫌疑,加上想博取母親的認同,自然「西瓜偎大邊」,紛紛站上道德的高崗,狠批自家妹妹。

 

所以,在一個團體裡,或是在家裡,要想維持腦袋清醒,甚至對抗領導者/家長的不當決定,除了智慧之外,恐怕需要更多的勇氣。

 

她因為思辨清楚,隱約感覺不對勁,只是勇氣還沒百分之百生出來。

 

精神科醫師教你突圍

 

我對她說:「你做不到的話,是應該的。」她的眼睛開始閃著淚光。

 

長久以來,她所渴望的理解與支持,竟然是來自一個外人,還是一個陌生人。她的委屈讓人心疼,即使只得到母親一丁點的關愛,她還是願意盡孝,這是多麼難得的善良。

 

問題在於她的母親,不僅把兒子養成媽寶、麻煩製造機,還要女兒們無止境地協助善後。母親的要求是錯的,她當然無法遵從。

 

「為什麼姊姊們都贊同?她們覺得如果媽媽想要這麼做,那麼,她們就照做,這就是孝順。」她不解這既然是錯誤的要求,為什麼姊姊們都不反對。

 

「那叫做『愚孝』,並不是真的孝順。你知道愚孝的定義嗎?就是父母的想法是錯的,子女不但不糾正、勸止,還照辦不誤。結果會怎樣?例如父母好賭,不勸他們戒賭,還幫忙籌資,讓他們愈玩愈大,最後全家都負債、信用破產,這就叫做愚孝。」

 

「你們明知道媽媽寵壞了弟弟,讓他毫無責任感,但你們不僅不阻止,還一直支援這種敗家的行徑,讓你媽媽執迷不悟。你們大人就算了,你弟的女兒,該怎麼辦?這可能會『禍延三代』。一個不肖子,往上害了母親,平輩的姊姊,往下害了女兒,這哪裡是孝順?」

 

姪女的教育基金

 

「但我如果不給錢,她們都罵我貪財啊……醫生,你知道我不是。」

 

「我知道你不貪這筆錢,你只是不希望父親的遺產被糟蹋。總之,現在錢在你手上,決定權在你。那麼,除了給你弟,讓你弟浪費掉,那……用在你姪女身上呢?」

 

她點了點頭,說:「她將來念書還要用錢,我媽恐怕不會給。我可以把這筆錢當成她的教育基金。」

 

「如果你拿這筆錢幫姪女付學費,這樣的用法很有意義。你父親一定會很欣慰的。而且,這樣還是用在栽培自家人身上。」

 

不過,在此之前,她得挺過娘家的壓力。她必須堅持多年才行,而那可能是會讓她崩潰的啊。

 

「我可以的。現在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為了姪女,我會挺住。」知道為誰而戰後,她的勇氣已經如湧泉般冒出。

 

從「放棄繼承」著手

 

「不過,如果我媽還是罵我自作主張。錢是她分的,她當然可以收回去呢?」

 

「你有簽過放棄繼承嗎?」我問。

 

雖然「法不進家門」,但也不能太過分。

 

她搖搖頭。

 

她說母親當時就自作主張,把房子過戶給弟弟,只讓她們分一點現金。

 

「你就跟母親說,如果不讓你決定怎麼用這筆錢,那就準備上法院。屆時,你母親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因為房子的現值目前可是百倍以上。你媽拿一半,你們五個女兒分剩下的一半,這樣,你絕對會分到更多。如果你的姊姊們放棄繼承,那就更好辦了。你跟你弟各分四分之一,就看你媽媽意下如何。」

 

「這一招有夠嗆的,我恐怕下不了手。」她有點心軟。

 

「這當然是用來嚇唬人的。我們的用意是,即使不懂法律,但可不代表就能不守法喔。法律明定男女的繼承權相同。你不是沒有權利,只是隱忍而已。講法條,只是希望他們別太過分了。」

 

與家人劃清界線

 

「原來是這樣。如果知道能分到房子的持分,姊姊們的想法或許會改變。」她笑著回應。

 

但我還是提醒她:「你覺得你弟敗掉這一筆,他就會善罷甘休了嗎?」

 

「應該不會吧。」她太了解他了。

 

「所以,你的姊姊們終究會嚐到愚孝的苦果,將來得一次又一次拿錢出來填坑。還不如你乾脆與他們鬧翻,劃清界線。還有一個可能是,房子已經在你弟弟的名下,他大可以瞞著你媽媽,把房子抵押、淘空,等到哪一天銀行來收走房子,你媽與姪女可能就得流落街頭了……」

 

「會這麼慘?」她不敢置信。

 

唉,我看診多年,再怎麼誇張、離譜的狀況都見識過了,很多案例都比電視劇還匪夷所思。

 

「你還是好好把錢存起來吧,錢到用時方恨少。」

 

最後,或許有人會很氣憤,怎麼會有這樣的母親。這種重男輕女,寵出不孝子的老媽媽,當然不是從石頭裡蹦出來的,而是從病態的家庭環境所養成的。

 

請接著看下一篇,讓我們往更上一代追溯回去。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好女人受的傷最重:精神科醫師教妳立下界線,智慧突圍》,寶瓶文化出版,賴奕菁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