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爾有「無力感」很正常!心理師:步調放慢、心情放鬆,接受負面情緒讓你更有愛

偶爾有「無力感」很正常!心理師:步調放慢、心情放鬆,接受負面情緒讓你更有愛

寫寫文章、看看書、散步走一走,然後想想看,我還能做什麼?大部分時候,其實也想不出個答案來,那就是專注當下,把當下該完成的事,一點一點地完成。畢竟,把現在過好,才更有能量去承擔過去與未來的煩惱憂愁。

大概是因為我的工作的關係,偶爾會被問到:「會不會有無力感?有無力感的時候,怎麼辦?」

 

會啊!經常會碰到有無力感的狀況。因為常跟孩子們相處,所以對於一般人覺得稀鬆平常的不當教養,特別有感覺。像是最近看到一位阿嬤,對孫子胡亂發脾氣,聽起來跟孫子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由於孫子的年紀小,決定不了什麼事,大部分應該還是大人要負責任。

 

反正阿嬤就是「牽拖」到孫子身上,罵孫子罵到他哭。然後,阿嬤又跟旁邊的人合理化自己的遷怒。最後,還對孫子洗腦,說自己都是為他好,其實阿嬤不是在生氣,是在教他,阿嬤不會騙他......

 

我已經長這麼大了,至少呈現在我面前的部分我能明白,阿嬤就是找孫子發洩情緒而已。可是,又畏懼他人的眼光,想要保持自己的形象,用扭曲、謊言,來美化與掩飾自己情緒控管不佳的事實。

 

可是,孩子還小,他要什麼時候才會知道,自己這個時候被罵跟他的關係不大,他只是個出氣筒?也會很天真地想,為什麼阿嬤年紀那麼大了,還不知道自己的情緒要自己處理,不要讓那麼小的孩子莫名其妙地替她承擔?

 

然後又會想到,現在時代不同了,阿嬤這一套合理化自己行為的說詞,這一套我們代代相傳的教養公式,能用到什麼時候呢?等孫子大了,懂事了,也許把大人的情緒往內吞,也許開始反擊,這時候,又會有不同的困境陸續出現!

 

這種「小事」,大部分的人,知道了也就過了,不會有太多的情緒。然而,我卻有淡淡的悲傷,還有似乎已經見怪不怪的無奈。偶爾在過於認真的時候,無力感會湧上來,什麼時候,我們大人才能建設好自己,給孩子一個健康成長的心理空間?

 

常常也會有朋友說,其實,我們上一代也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以前本來就沒什麼兒童人權的概念。我可以理解,但是不太能諒解。

 

我其實碰到不少阿公、阿嬤,重新在學怎麼跟兒孫互動,說實話,這種狀況會讓我很感動。即使年紀大,還是有成長的空間。可是,現實上也不是只有年紀大的人會有不當對待孩子的狀況,新聞裡面,少數年輕的父母一樣會有兒虐的舉動。

 

孩子會長大,會影響我們未來的社會,形塑整個社會的風氣。原來對孩子亂發脾氣,就是在教他,那以後孩子長大了,對長輩、對孩子亂發脾氣,就是為了大家好嗎?

 

然後,這樣對待孩子,讓孩子的感覺錯亂,感覺自己常造成大人的麻煩,感覺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讓大人不生氣(因為大人生氣,不見得跟孩子有關,大人說不定只是把情緒壓力轉嫁給不懂得抗辯的孩子罷了)。那麼,孩子的情緒怎麼會穩定?

 

我有無力感的時候,會回到生活中療癒,試著把步調放慢一點、試著更放鬆。

 

寫寫文章、看看書、散步走一走,然後想想看,我還能做什麼?大部分時候,其實也想不出個答案來,那就是專注當下,把當下該完成的事,一點一點地完成。畢竟,把現在過好,才更有能量去承擔過去與未來的煩惱憂愁。

 

有時候,負面的情緒會牽動負面的記憶,會想起很多跟不當教養有關所造成的悲劇與困境,剪不斷理還亂。可是,我會靜靜地等待,讓情緒升起,讓情緒緩緩地沉澱,不勉強自己用過熱的大腦,去做超過負荷的事。

 

我也許是個沒什麼影響力的人,不管我怎麼大聲嚷嚷,我就是能看到有人不把尊重孩子當一回事。我也沒辦法讓他們知道,現在他們這樣對待孩子,以後他們對自己也不會太有利。

 

細細想來,我最能影響的,其實只有我自己。幫不了別人,就讓自己平靜,這樣比較貼近事實,往這個方向努力,無力感也漸漸消退了一些。

 

掌握樂活資訊,點我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

 

本文摘自《靜下心去愛:在靜定中找到自己,也圓滿身邊的關係》,遠流出版,洪仲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