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護理師逼走,最後沒病床住進入地獄!退役護理師曝2關鍵原因

他把護理師逼走,最後沒病床住進入地獄!退役護理師曝2關鍵原因

良好的醫病關係相當重要!有些塔外人士對醫病關係不以為然,覺得自己住院就是不舒服、有付健保費就是大爺,你們這些護理師,沒叫你們跪著上拖鞋就很客氣了,是在秋什麼?這位大爺,容我向您解釋一下,為什麼說合理對待護理師,是真心誠意為您好。

真正的VIP根本不用開口,需要開口的都只是一般人

 

是的,很抱歉現實跟限量一樣殘酷,會在臨床對醫護人員大呼小叫的,真的都只是一般人而已,那些真正的皇親國戚,護理部主任會親自下來檢查單人房的衣櫃理的衣架數量夠不夠,甚至能夠單位改班表,全部排資深人員照顧,更不用說包個病房,24小時特別護理師加看護2:1照顧。

 

其實啊,照顧過這麼多貴族,覺得最有趣的是他們反而非常客氣有禮,不曾有大呼小叫的情事。

 

而會需要親自告訴護理師,自己認識誰、跟誰很熟的,基本上就是一般人而已,跟所有門診、急診轉上來的病人都一樣,在我們眼裡,頂多是肺活量比較好的一般人罷了。

 

護理師真的只是人,是人就會不爽不要做

 

而不是真的皇親國戚的一般人,又任意的大呼小叫,護理師們就會不爽,不爽的結果如下:

 

1.不爽的走,臨床護理人員流失

 

知道護理只是一份工作的人,轉身就去做其它工作了,光看護理師執業率總是只有五、六成,就能知道護理工作並不是不可取代的。而臨床護理人員流失,直接造成病房穩定度不高,護理人員壓力增加。

 

2.不爽的留,醫療品質下降

 

穩定度下降、臨床壓力更高,還在病房的護理師態度就會很差,也因為覺得自己隨時不爽不要幹,又何必專研護理知識?形成整個工作環境氣氛差、向心力差,一線更像是在火藥庫上班,隨時可能引起連環爆。

 

不爽不要做,衰的真的不是護理師

 

而這樣的醫療環境,衰的真的不是護理師,而是無權無勢、無錢無力的一般人,也就是還需要動自己的尊口提醒護理師自己很尊貴的您。

 

醫療工作不是西餐廳裡選「和牛」還是「超市牛」這麼一翻兩瞪眼的事,更沒有3分熟及9分熟的標準明確,不爽主廚還可以換一片,或是帶回家自己煎,不燒焦好像也還好。但醫療不是這樣的,除了常常只有一次機會的決策,更多的是,那些一般人根本無從分辨的醫療專業。

 

您覺得醫生叫他開電腦斷層就開、都叫資深護理師來打針就叫做VIP服務?我只能說人生的苦難多半是自己無知造成的。

 

為了安撫您的頤指氣使以及無止盡的檢討報告,把護理師那些真正該用在衛教家屬醫療知識、真正讓病人健康的時間以及解說的耐心,都用光了。

 

這種情況下要求醫療品質,只是個笑話。

 

健保下人是活著,但活得好嗎?

 

當然,您可以說我是危言聳聽,現在看醫生跟買菜一樣,一天內可以從頭皮看到腳皮、從曈孔看到毛細孔,哪有什麼醫療品質堪憂的問題?

 

不如來看看天下這篇文章吧〈全球醫療品質評比 台灣慢性病為什麼拿下難堪名次?〉

 

這份評比,突顯台灣長期重急性醫療,輕慢性病照護的後果。

 

「醫學期刊《刺絡針》公布1990年至2015年全球醫療品質評比,台灣僅排名45名,落後鄰近的日本11名與韓國23名。向來以全民健保方便普及自豪的台灣,錯愕地面對難堪的名次。」

 

就說了,真正的造成病人苦難、反覆就診的不是無法把護理師當下人呼來喚去,而是無法在現有就醫體制下獲得人類該知道,但不知道的專業知識,那些真正該由專業人員花時間好好引導的照護知識。

 

為了您的健康,請挺身要隔壁床尊重護理師

 

健保倒不倒,對那些皇親國戚並沒有影響,對醫護人員更沒有差別,我們有足夠專業及人脈,判斷及尋找真正的醫療,我們很可以自己照顧自己。

 

唯一倒霉的,就是以為欺負護理師很爽快的一般人。

 

因為這些人既沒有權勢插隊,又沒有能力找專業,把所剩不多的護理師都逼走,最後就會因沒有護理師、沒有病床、又缺乏照護知識而反覆入院,在急診躺了十幾天沒有病床可住。這過程可能長達三年、五年,甚至十年。這段日子,對自己與家人,都會像是進入無間地獄中,這才理解死亡,原來是一種慈悲。

 

當然,這些不合理的人只是少數,並非人人如此,但在醫療現場,沒有人是局外人。

 

若您同樣也不是皇親國戚也不是專業人士,在您揮手說「是隔壁不是我!」的同時,您隔壁床的這些行為,也會連帶讓您一起承擔這悲慘的結果,因為我們都在同一艘船上,有人舀水進來,我們會一起沉船。

 

臨床的護理人員真的迫切的需要更多外界的幫助。

 

能不能請您,路見無理家屬或病人時,拔刀為護理師相助?為的不是壓力大到接近炸鍋的一線護理師,而是為了您自己、您愛的家人,甚至是遙遠後代的醫療品質。

 

說到底,合理對待護理師,穩定醫療品質,是真心誠意為您好、他好、大家好的良心建議啊!

 

掌握樂活資訊,點我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

 

(本文獲「白色天空」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