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在股利扣繳憑單的右方,有一欄「稅額扣抵比率」,這個數字乘上你領到的「股利金額」,就是報完稅後,可以進一步「退稅」的金額。
舉例來說,如果你參與了某檔股票的配息,領到1,200元股息,而這檔股票的可扣抵稅率為19.97%,表示你所需要繳的稅,可以減少1,200x19.97% = 240元,為什麼呢?理由是你買進的股票,在配發股息前,已經被政府拿走一筆「營利事業所得稅」了!
如果有一家公司年賺100億,在營所稅17%下,必須被政府拿走17億,剩下的83億才是能拿來派發股息的錢。如果這筆「已經」被政府「課過稅」的股息,發到你的手上,卻還要再繳一次稅,豈不是很不公平?
因此以往在兩稅合一下,只要:
1. 自己的所得稅率 < 稅額扣抵率 →可以退稅
2. 自己的所得稅率>稅額扣抵率 →糟糕,要補稅了!
此次變革,是於2018年1月18日的執政黨大稅改一同宣布的;其中與股民有關的變革為:「以後國庫不再管你的股票有沒有可扣抵稅額這件事,也不管當時被減半的退稅額,要不要加回來?而是直接廢除股票市場裡的『兩稅合一制』,讓可扣抵稅率走入歷史。」
新制為二擇一,你可以選:
1. 將股利併入綜合所得一起繳,抵減率8.5%,上限8萬
2. 分離課稅28%,無抵減額
看到這邊,相信讀者有點霧煞煞,這項設計的源頭在於我國(以及世界上的多數國家)皆採累進稅率制,亦即,收入愈高者,必須適用更高的稅率,目前有5%、12%、20%、30%、40%這五種。
如果你的所得淨額(所得總額減各種免稅額與扣除額)正好超過20%的適用級距1,210,000~2,420,000 一塊錢,例如所得淨額正好達2,420,001,稅率會很可悲地從20% 跳到30%,多賺那一元卻反而要再繳20幾萬的稅,很不划算!
為了避免這種不合理的稅額跳動,政府常常出這招:請你自己二擇一。所以對於所得稅率在28%以下的人,事情通常變得很簡單——不要沒事去亂選分離課稅制,因為每領100元股息就要多繳28元的稅。
而對於所得稅率接近或超過28%的人來說,由於選了分離課稅後,領到的股息並不會計入所得之中,所以具有不會讓稅率往上跳一級的優勢。
所得稅率5%者 股利有節稅效果
對於一般股民來說,合併計稅的算法,我們可以透過下列表格來理解:假設A君年薪100萬,持有10張中華電,每股配息4.8元。
年薪100萬且不考慮扶養親屬等五花八門扣除額下,手上若沒股票,所得稅要繳71,040元;而手上若有個10張中華電,並參與除息,在選合併計稅下,要繳72,720元,比無持股多繳1,680元,大概是坐計程車去吃一餐王品的價格,此時,還看不出來稅改的威力。
但如果:
1.無薪資收入,領完高額股息,仍為低所得稅率者。
2.年輕人薪資較低,適用5% 所得稅率者因為股息扣抵稅額為8.5%,就可以稍微看出它的威力。
在上文案例2中,如果你的所得稅率只有5%,由於扣抵率達8.5%,一般來說,持有股票參加除息,會有「節稅」效果,此案例可以少繳1,680元。
所以讀到這邊,哪種情況抱股除息要多繳稅?哪種情況適合增加持股、多多享受節稅效應?相信你已經有大致的輪廓囉!
〈本文摘自今周刊特刊《買進肥羊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