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藥物之外,還應搭配非藥物輔助,才能讓患者腦部持續接受刺激,提升認知能力與溝通社交
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治療與研究中心主任王培寧指出,在失智症之前,患者還會先經歷輕度認知障礙時期,進入這個階段後,約有10%至15%機率會轉變為失智症。
王培寧說明,從老化、輕度認知障礙再到初期輕度失智症等3階段,是漫長的過程,如果能夠針對患者個別設計活動以刺激腦部,就能提升自我照顧能力,有機會延緩失能、提升生活品質,並降低醫療成本。
失智症患者的短期記憶較差,判斷力和定力上都會減退
王培寧強調,不能以照顧失能者的方式來進行,例如,失智症患者的短期記憶較差,容易重複發問,在判斷力和定力上都會減退,還可能合併出現幻覺、妄想、暴躁易怒,甚至攻擊行為等精神疾病。
而照護管理師杜佩芬指出,在照護失智症長輩時,若能注重精神層面的滿足和穩定,往往比身體照顧來的更重要,如果長者有情緒不穩,容易不安憤怒,對於照顧者來說也是身心極大的壓力。
台北榮民總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醫師表示,除了吃藥之外,也能透過非藥物輔助治療,例如,簡單遊戲、團康,可以刺激患者腦部,若能1對1執行效果更好。
加上非藥物輔助副作用少,只要確實掌握對失智症的觀念,透過運用特殊的巧思工具,就能達到一定的效果,例如,芳香療法也可有效改善失智症的行為與情緒。
(本文獲「NOW健康」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