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達貞
前些日子上了捷運後,坐在博愛座的一位中年婦女,看起來年齡並沒有小我幾歲,但她看到我上車就連忙起身讓座,臉上堆滿笑容的說:
「大哥,您請坐。」
我心想我身子還硬朗得很,怎可讓婦女同胞讓座給我,難道我真的看起來已是一副老態龍鍾的樣子嗎?有點自尊心受損似的接受了她的讓座,但臉上應該是有些不悅的表情,也忘了向她說聲謝謝。
再次上捷運車廂時,故意去站在博愛座前,想再測試是否會有人讓座給我,這次坐在博愛座上的是一位身穿學校制服的高中生,正低頭滑著手機,我湊過去瞄了一下他手機的螢幕,他應該是在玩線上遊戲,但潛意識的注意到我的存在。
然後,他就突然起身、轉身,掉頭走人,臨走前還嘆了一口氣,這肢體語言明顯的在訴說他的無奈與倒楣,我再次自尊心受損,站在那愛心座位前,久久不知道我是否該坐上這被施捨的位置。
這次我避開了博愛座,改站在坐滿乘客的普通座前,面前剛好坐著一對情侶檔,我無法擺脫視線不去注意到他們,但就算是不經意的打量,也看出了那穿著比較女性化的那位是男兒身,比較男性化的是個女生,不但穿著如此,彼此的互動也讓我感覺到他們的陰陽顛倒錯置。
正當我好奇地多看了這對情侶一眼時,眼前那位像男生的女生,對著那位像女生的男生,用不算太小的聲音說了一句:
「別理那變態!」
天啊!正當我心裡在思索「年輕人如此大剌剌的公然呈現自己的性向是否妥當」時,我在別人的眼光裡,早就成了如同「電車癡漢」般的變態歐吉桑!
最近,在公視上映的周日八點檔偶像劇「20之後」裡,導演王小棣將「世代衝突」與「兩性迷思」這兩個尖銳議題,用看似沉穩、內斂的劇情來訴說。劇情沒有爆走的場面、台詞沒有對錯的論述,只細膩的描繪對不同信念的堅持與包容。
例如,Janet謝怡芬所飾演的涵任和藍鈞天所飾演的楊成,這兩人對於共組家庭的理念分歧,劇情是以「一個家庭各自表述」這樣的對話來傳達彼此對信念的堅持。
又例如,以一個帥哥裝扮的淑女、一個淑女舉止的帥哥、一個癡情爆表的書呆和一個生活白癡的網紅,這樣的四人組合,居然可以共同生活在一屋簷下,然後再各自發展出屬於自己的愛情故事。
劇情不在討論這四個人的對錯,而只是在彼此的勵志與扶持中,將兩性迷思這議題以「多元愛情各自尋找」這樣的發展來訴說彼此對愛情的渴望。
其實,愛情還真的不是專屬於年輕人,但銀髮族的情愛世界被理所當然地忽略,在墨守成規的傳統中被曲解,更遑論家庭倫理的地位被漠視、被取代。
今日的台灣社會對銀髮族的議題就只剩下「長照」,而制定長照制度的理念出發點恐怕是「施捨」,而非「尊重」,就好像在捷運上讓座給我的那位玩手機的高中生一樣。
當我們在家裡指謫兒女對孫兒女的教養方式時,兒女對我們的評價可能是「食古不化的糟老頭」,孫兒女對我們的觀感更可能是「老人痴呆的病人」。
但我們大都一方面沒有感受到兒女的壓抑、孫兒女的容忍,一方面卻倚老賣老的不認同他們,然後我們用這倚老賣老的思維來看待街坊鄰居的小孩,來評論國家社會的貪腐與無能。
65歲今日的我看「20之後」這齣戲,看出了銀髮族該有的氣度:對他人尊重才能有他人對你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