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腹脹竟是胃「癱瘓」?醫師教你預防消化不良

飯後腹脹竟是胃「癱瘓」?醫師教你預防消化不良

飯後脹氣、消化不良是常見的腸胃困擾,通常只要適度休息或治療就能緩解,但43歲的胡小姐長期飯後嘔吐、嚴重腹脹,食物甚至會像噴泉一樣突然從嘴巴噴出來,就醫才知道是麻煩的「胃輕癱」。

簡單來說,「胃輕癱」就是胃部癱瘓了!

 

一般人吃東西以後,胃酸會把胃裡的食物初步分解,接著,胃部肌肉會規律收縮,把食物往下推進十二指腸,進一步消化和吸收。

 

 

「胃輕癱」指的是胃和十二指腸在沒有阻塞的情況下,胃的收縮功能異常,加上胃通往十二指腸的出口「幽門括約肌」痙攣收縮,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小腸,長時間堆積在胃部。

 

「胃輕癱」會造成上腹脹痛、食慾降低、嚴重乾嘔、飯後噁心、吐出未消化完全的食物等。

 

▲鍾承軒醫師說明何謂「胃輕癱」。(攝影/林芷揚)

 

胡小姐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同時腎臟功能嚴重受損,需要長期洗腎和胰島素治療。

 

長期高血糖造成她的內臟自主神經受損,影響胃部蠕動,因此引起胃輕癱的症狀,嚴重時根本吃不下東西,去年四度住院施打營養點滴和止吐針。

 

治療胃輕癱時,會先以調整飲食(少量多餐、低脂、低纖維)和服用藥物來進行,但胡小姐對藥物治療的反應不佳,且營養狀況越來越差。

 

▲患者胡小姐與鐘承軒醫師分享治療經驗。(攝影/林芷揚)

 

亞東醫院超音波內視鏡中心主任、肝膽胃腸科醫師鍾承軒決定替她進行「經口內視鏡幽門肌肉切開術」,屬於身體表面沒有傷口的微創手術,當時台灣還沒有發表過這種手術的成功案例。

 

▲鐘承軒醫師示範手術進行方式。(攝影/林芷揚)

 

今年六月,胡小姐經過一個小時的手術後,隔天就開始從口進食,沒有術後不適或併發症,胃輕癱的症狀明顯改善,術後第四天就出院,成為國內第一個成功案例。

 

▲胡小姐術後恢復良好,胃輕癱症狀已有所改善。(攝影/林芷揚)

 

鍾承軒醫師指出,胃輕癱的原因包含:外科手術後、中樞神經疾病(腦中風、帕金森氏症等)、內分泌疾病(糖尿病、甲狀腺功能障礙)等。

 

尤其是糖尿病的影響不可輕忽,因為糖尿病患中有30~50%的人會出現胃輕癱的症狀,患者應積極控制血糖。

 

至於容易發生脹氣、消化不良的一般民眾,鍾承軒醫師提醒,應控制豆類、肉類、奶類等產氣食物的攝取量,有助於避免脹氣。另外,適量增加纖維攝取、補充益生菌來增加腸道好菌數量,也能減少脹氣的機會。

 

容易消化不良的民眾,平日飲食以七分飽為主,並可適度增加纖維攝取量,搭配運動習慣,都能促進腸胃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