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南用一身學術魂 打造台灣人的故宮

陳其南用一身學術魂  打造台灣人的故宮

甫於七月接掌故宮院長的陳其南,一上任就拋出「故宮台灣化」議題,掀起左右派論戰,其實,他是最希望讓故宮遠離「政治」與「民族主義」大帽子的學者型院長。

行政大樓像隻蹲踞在故宮主殿旁的獸,外觀魁偉,肚子裡卻盡是細窄的腸道,一條條幽幽的樓梯和迴廊在腹裡四方拐轉、通達肝肺臟腑。至於裡頭的院長室,大概就是這棟樓的大腦了。

 

然而首腦位置不好坐,每任院長都想在這兒建功立業,鐵打的營盤卻是流水的官,折騰幾番,可能便去了。是故院長室看起來很樸素,不像有人常駐,行政意味大於文化意味;政治意味濃過歷史意義。

 

出身:71歲的人類學家

 

前任院長林正儀最近下了台,坐進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室的新院長,是林正儀的老師陳其南。

 

七十一歲的陳教授是人類學專家,人師好論,他總喜歡把話說得鉅細靡遺。即使院長這個位置處境複雜,說出來的話難免會被挪移、誤讀甚至利用,然而就像他授課的習慣,話匣子打開,他便要連說三小時,總是不吐不快。

 

院長室陳列簡單,牆上卻掛了幅《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的複製品。陳其南坐在這個空間裡的畫面,一看就有點意思。《富春山居圖》出自元代大家黃公望之手,此畫當年差點陪著藏家吳洪裕燒毀殉葬,在最後關頭才被救出,但是畫已被燒成兩段,《無用師卷》便是這卷畫的下半截。

 

《無用師卷》一九四八年給國民黨攜來了台灣,上半截《剩山圖》卻留在中國,目前在浙江。兩截畫在二○一一年於台北合璧,那時總統是馬英九,文化交流總是會牽扯上政治,此一時,彼又一時,現在兩截《富春山居圖》要放在一塊兒,大概沒那麼容易了。

 

所以,若誰要說「故宮博物院」只有「純文化」上的意義,那肯定是鬼扯。畢竟在現實環境下,它常常被置入許多國與國之間的鬥爭、權力行政的競逐、黨派意識形態的操作,更遑論立委諸公還很關心它的門票收益、參觀人潮。

 

熱議:提出「故宮台灣化」

 

上任記者會那天,陳其南演說了一個半小時。他說的不是「提升南院參觀人次」或「如何推廣文物」之類的經營策略,反而拋出了政治意味濃厚的關鍵字:「台灣化」。

 

陳其南過去是前總統李登輝「台灣生命共同體」的論述文膽,當年與時任李幕僚的蔡英文一主「文化」、一主「政治」,他怎麼可能不知道政界、傳媒圈眉眉角角多。

 

故宮博物院是台灣層級最高的博物館,直接隸屬行政院,身為院長,陳其南也清楚,自己不只是扮演著一個文物的管理者、空間的經營者。他使用「台灣化」這個詞,當然有他的用意。「這個詞,繼承了一種敏感性。」陳其南知道:「一開始講這個,衝擊會很大,但某種程度上,我希望一上任就講清楚!」

 

在一個習於把所有事情「標籤化」的社會裡,任何敏感的專有名詞,都有其危險性。從輿情看來,社會在還沒理解他說的「台灣化」是什麼之前,就已經開始大肆評斷。有人認為,故宮早已台灣化;有人認為,「台灣化」就是「文化台獨」;還有人根本就認為,故宮應該要「去中國化」到底。

 

陳其南簡直像在意識形態戰場點了把火,想燒起整片草原。但這位講出「台灣化」的院長,其實竟是最希望讓故宮遠離「政治」與「民族主義」大帽子的「學者型院長」。

 

「如果我做的是文化部長或教育部長,就不敢講『台灣化』,政治意味太濃厚。但故宮院長的權力,僅限於故宮圍牆之內,就像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的角色,故宮院長並不應被看作『部會首長』,更該像學術工作者。」陳其南認為自己能講清楚「台灣化」的內涵。

 

「說開來,『台灣化』就是要讓台灣來接受故宮!」年入古稀,陳其南無法再像年輕時候與友人醉酒論道,但看起來還是精神抖擻,一開口,丹鳳眼就朝太陽穴揚了上去。

 

「故宮民國三十八年遷台,任何類似的遷移,都會很自然地『土著化』。」陳其南說的「土著化」有人類學上的意義,他認為,任何「移民社會」都會隨著時間推移,將原鄉文化與生活的土地結合,自然而然地「變成這裡的人」,形成在地文化,落腳生根。

 

蔡英文

總統蔡英文(中)探訪故宮南院,新任故宮院長陳其南(左二)陪同在側,並簡 報他對南院的規畫與願景。 (圖片來源/總統府提供)

 

理論:讓中華文化「土著化」

 

其實,早在上世紀的一九七○年代,陳其南就提出「土著化」的論述,他說要將「故宮台灣化」,理論根基正是源於此。土著化是一種過程,「台灣到現在,還有很多不同想法的住民,有人對中國、中華文化很認同,有人非常排斥,你可以說,我某方面的訴求,就是想要跟他們對話。」

 

陳其南認為,「民族」的認同基礎並非血緣,「就像希臘雅典城邦,『共同體』的意思,就是每個成員,會有共同生活的一個群體意識,這種意識是建立在生活基礎上的。」他說:「台灣幾乎快要達到這個層次,我們來自不同地方,無論原住民、新住民,都可能形成一種台灣民族,和中華民族意義不一樣了。」

 

陳其南又強調,「台灣文化的內涵就是開放、自由、擺脫民族主義。」

 

博物館作為一個展演中心,當然擁有某種程度的詮釋權威,「博物館在西方是繆思神殿,能創造一種氛圍,有薰陶的效果。」陳其南不是想否認文物的中國血統,但他希望卸下政治意識形態的桎梏。「人類學」和「政治操作」都好談「神話」,但政治擅創造神話,人類學卻藉由研究神話的結構,來破除僵固的幻覺。

 

他認為,台灣人能夠「像擁抱希臘文化、羅馬古文明的英國、法國人,成為中國文化的繼承人。」台灣人要繼承的並非中華「法統」或「正統」,而是中華古文明、古思想,及其在台灣生根落地的文化價值。

 

「文化其實沒有歸屬不歸屬的問題,」陳其南說:「若用民族主義概念去做博物館,那就不理性了!博物館應該用展示的方式,讓來參觀的人,純化理性思惟的可能性。」

 

說起來,陳其南這輩子對破除「神話」,確實很有心得,早在一九八○年,漢人英雄「吳鳳神話」就破滅於他手。日本及國民黨統治時期的吳鳳,被描繪為一位無私、愛人的英雄人物,陳其南考據史實後,卻發現「吳鳳傳奇」只是個捏造的漢人沙文主義傳說故事。

 

當年「美麗島事件」餘波未平,破除強調「中國美德」的「吳鳳神話」,當然有其危險性,陳其南笑說,他很幸運沒成為白色恐怖受害者。不過他接任院長,等於又上了火線,再次要面對風暴。

 

  • 美麗島事件: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以美麗島雜誌社 成員為核心的黨外運動人士,以終結黨禁和戒 嚴為訴求舉辦晚會,後來暴發群眾與警察衝突。

 

陳其南自己知道,「某種程度上,極左極右都會對我有意見。」他笑說,當時做李登輝的文膽,「李登輝那時候也沒有那麼獨!我的意見其實一直很一致,台灣比中國大陸能擁有更古典、優質的傳統文化,沒必要因為獨立,就丟掉傳統中國的文化。」

 

或許,兩截《富春山居圖》合璧與否,於陳其南並沒那麼重要,台灣人是否能將《富春山居圖》融入自身文化,才是他真正在意的事。

 

願景:把南院變「博物館群」

 

對於故宮南院,陳其南也有短、中、長程的打算,他一樣是以學術論述為出發點。短期要將南院打造成外來民眾、當地民眾能休憩的園區,他希望建造軌道式無人車、栽種東南亞熱帶植物,並且讓出玻璃打造、挑高的院長室,引進高級餐廳,多元聚客。

 

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中、長期計畫,他希望將南院結合自己「東亞地中海」文明中心的理論,結合策展,建立「博物館群」的可能性。

 

陳其南有時候真像個老派的理想主義學究,一談起「東亞地中海」,又說了四十分鐘。他講的確實精采,但可以想像,會認真聽他說話的人並不多,立委未來還是會問他遊客人潮,還是會質疑他的政治立場,大眾更是激情而且缺乏耐性的。即使身為老將,陳其南在這位置上還是很難討好。

 

然而老先生走上階梯到故宮展場拍照時,身影卻讓人忍不住動容。天氣很熱,陳其南年紀不小了,他邊走卻懇切地又說:「世界仇恨多,如何解決?我們沒有扎實答案,但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期盼人類能更開放、以更多可能性,凝聚這些經驗,也許有一天會變得更好。」他流著汗笑:「其實我們學生時代,受大中國主義影響,覺得自己以天下為己任,要救國救民!」

 

他這晚拖到十點後才下班,大概又不厭其煩地想著該說什麼話,也不厭其煩地思考如何濟世。這年頭,太多人想經世濟民,但可能也太少人願意像這樣「不厭其煩」了。

 

陳其南

出生:1947年

現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

經歷:•文建會主委

          •總統府國策顧問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學歷:•美國耶魯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

          •台灣大學人類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