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所有痛苦,源自沒有把自己放空

我們的所有痛苦,源自沒有把自己放空

在〈人間世〉裡,莊子藉孔子的口對顏回說:「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那麼,什麼叫作「虛而待物」呢?

 

南老對此的注解是:「雖然內心虛靈,但與外面物理世界還是相對待的。這是第一步的修養,你先能夠達到內心的虛靈就對了。」

 

舉個例子,某人做行銷很成功,是行銷總監,後來被人挖到另外一家公司做行銷的VP。在新公司裡,他做設計、市場調查、廣告、公關……好像也都很有章法,但他自己總覺得不對勁兒。

 

原來,這家公司根本就不是市場驅動的公司,而是產品驅動的公司。那麼,也許在產品驅動的公司,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把以前那套迅速熟練地推行起來,而是去學習像產品經理一樣研究消費者,研究其使用場景和使用習慣,並成為產品經理的好朋友,甚至互相分享對消費者的洞察。

 

其實,我們剛剛到一個新環境的時候,所有的痛苦都源自沒有把自己放空。如果別人不提醒的話,你也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是一個「不空」的人,沒有意識到自己隨身攜帶過往的認知和經驗。

 

試想一下,假如你去見男朋友的父母,無論你來自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你都要把自己的習慣放下。就算你原來在自己家裡不洗碗,不幫父母盛飯盛湯,吃完飯之後斜躺在沙發上玩手機,父母還得把銀耳羹送到你的手裡……如果帶著這種「慣性」去他家,你會怎樣?

 

我有一位朋友,他以前愛在大排檔吃飯。每次吃完飯後,他嫌拿牙籤麻煩,就啪一下掰斷一根筷子,直接用掰斷的筷子剔牙。後來,他交往了一個大家閨秀的女朋友。

 

這一天,他穿著筆挺的西裝,把頭髮梳得油光發亮,去女朋友家吃飯。一開始,他和女朋友的爸媽聊得還算不錯。吃完飯,他習慣性地把筷子啪地掰斷了。當時,老兩口都嚇傻了,心想這孩子瘋了吧。我那朋友手裡拿著一根折斷的筷子,心裡只能默念這筷子也太不禁掰了吧,怎麼一掰就斷了。

 

這就是生活中不被別人覺察的慣性。它總在最關鍵的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看更多《梁冬說莊子:人間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