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傳久
無論是哪一種專業人員跨域合作,都需要與第一線照服員配合,但台灣目前的照服員培訓時數只有一百小時左右,很難與各專業人員有交集。而且,在地方政府的多次聯合會議上,陸續傳出各地區照服員拒絕配合,因為他們怕出事、怕負責任,厭煩與家屬溝通。
如果照服員繼續處於養成不足,又欠缺制度支持的情況,要怎樣符合客戶期待呢?
台灣照服員少年輕人
問題根本在教育制度
同時,台灣仍在大量進用外籍看護,因為本地人才不足,或投入意願不高。目前全台有許多長照相關科系所,幾乎以發展長照為名,申請設立不難通過。可是,畢業後真正投入的還是有限,浪費教育資源,也浪費青年人生。
如果後繼無人,短期內民眾感受到服務不如期待,長期下來,很難確保政策穩定發展。是故,人才培育,能有更多年輕新血加入,迫切重要。
一部分學者和社會觀感認為,相關科系青年不投入,是因為薪水,是因為職業的社會形象,或是因為想當管理職而不想當照顧者,或者承受不了壓力云云。這些說法可能有個盲點,就是認為問題都在學生。然而,不應忽略的是,我們是怎樣培養人的?
受限學校要生存,我們現在的招生過於寬鬆。相關科系的教學規劃承襲護理、社工專業,固然有其優點,但教學方法仍有許多只是單向講授,輔以若干影片,幫助降低學習的無趣感。
但是,這樣是否真的帶給學生好的感受?是否真能讓學生習得自信和自尊?是否啟發思考倫理價值?是否幫助聯結知識、創造知識的素養?是否有單獨一人進入社區的勇氣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是否知道如何跨越年齡鴻溝,與老人取得互信和溝通交集?
一百小時的照服員訓練固然太弱,但若一個技職以四年培養,時間實在不短,其中究竟學生經歷怎樣的學習經驗,這些課題必須嚴肅以待。以下對應舉一點北歐的例子提供參考。
北歐入學有心理測驗
還有面談與體能測試
首先,入學前,以芬蘭為例,有心理測驗筆試、面談、體能測試。心理測驗看邏輯能力,因為永遠都可能出現教科書沒教的問題。面談最重要,因為可以過濾學生的態度和價值觀。但體能也不能輕忽,因為有些人有宿疾,若投入長照工作,對自己和客戶都是風險。
筆者曾於國內長照科系用一樣的測試,發現部分同學連聽清楚和聽懂操作都有困難,還有些人的上肢、下肢一動,才發現他們無法持續執行動作。這樣畢業若投入工作,還真是需要注意。
入學後有學習諮詢制
課程設計育多元人才
再來是入學後,北歐國家有學習諮詢的制度。例如,丹麥有十六歲學生擔心代溝,老師建議可以利用當地共同話題「手球」開啟對話,學生豁然開朗。又如學生個人的生活處境,該如何兼顧學業、如何根據以往學習經驗,安排適當學習步調和課程內容,也都可以諮詢。
再來是學制。芬蘭、丹麥不管青年就學還是成人投入照顧業,都需要兩年以上的學習。大致上,第一年是醫療照顧共同課程,第二年可分老人照顧、口衛助理、身心障助理、幼兒照顧、復健助理、急診助理等。
大家有共同素養也有意願選擇,未來轉換也不會非常難,因為基礎相似。畢業後,可以繼續銜接護理,但並非一定以此表示地位或「脫離苦海」,因為當地照服員的專業足夠,薪水也不會很低,以基礎生活滿足而言,可以安居工作。
這種學制同時為社會預備許多人才,而非只限長照和照顧老年人。因社區照顧需求與挑戰增加,目前北歐各國都已經將照服員提升到助理護士等級。
另外,因為現在科技進步,學生不必大量時間待在教室裡單向學習,有越來越多的數位課程和自我測試,可以根據個人步調而彈性學習,以便在面對面教學之前,先有基本知識,再讓老師進一步帶領技術學習與課程討論。
入學第一年就實習
累積經驗促進反思
再就實習制度而言,丹麥、芬蘭每個模組課都有實習,驗證學生自我學習和整合所學產生對策的能力。挪威更看重青年的發展特性,他們的日照中心等長照機構,會刻意設置實習生休息室,希望讓他們對這個行業有好印象,也感覺到什麼叫做被照顧。
針對實習方式,他們開學六周後,就陸續進入職場實習。由於第一年的時候,專業還在養成,不期待學生進行複雜的照顧,但是可以在機構中,選自己喜歡又不影響長輩安全的職務,像是備餐或其他事務都可以。目的是先了解職場、練習與人溝通,並看到好榜樣,進而反思自己的興趣和未來更進一步的專業。
第一年的實習時間少、上課時間多,第二年則會調整成多半在職場實習。第三年可以工讀,有收入也有成就。這些職場體驗,都要定期返校報告,是一人在三位老師面前簡報,氣氛很緊張、慎重。但也因為一直有職場的最新經驗,學生學習動機強,也能發問,促使老師也受惠。
新移民成為長照新血
具專業素養不易退出
北歐國家培養照服員學校的學生來源,若以新移民較多的丹麥為例,他們其實與台灣相似,一樣有許多人是為求餬口,或謀職不易來此,自我形象不一定很好,生活背景也有複雜或價值扭曲者。
但是,丹麥老師很有信心和勇氣地說,學生進來前有許多問題,但在學習歷程與學習環境的洗禮之下,可以重新塑造學生,讓許多人畢業時成為專業工作者。這樣的結果,若說是提升公民素養也不為過。
由此來看,北歐國家在長照人才的招募、學習、實習上,一環環都在在顯示出他們培養人的理念和科學。在北歐,投入長照者有年輕人,也有轉職者,他們有基礎素養,所以不輕易受挫而退出職場。
北歐的照服員、護理師人力也很缺,但照顧品質落差較小,而且他們沒有自卑感,也能和其他專業者組成團隊,像是「聯合復能」之類的新一代政策就不難承接。另外,他們的專業人員能將第一線經驗分享、轉化,成為最真實的創新來源。挪威新版的失智照顧手冊就是這樣發展而來。
台灣急推長照政策
基礎教育有待改進
台灣因選舉和社會需求而急推長照政策,今年不論照管專員、失智個管師,還有跨域復能,都是快速修正,已經讓服務品質穩定性降低。可是,照服員的養成卻幾乎不動如山,雖有若干彈性開放,如自訓或調整小時數,但大學和成人的照服訓練班,在招募、諮詢、教學、實習等許多環節,進步仍有限。
有的實習形同形式,甚至未完成所有技術測試也能拿證書。這樣一入職場,部分人員容易被護理師輕視,而發生口角傷害,不難理解。這些並非無法改進,但就像施政者面對下水道工程,不容易表面討好,卻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建設一樣,如果總是代代取巧,民眾生活品質終究難以提升。
勿再以「文化國情不同」解釋,我們長照品質的基礎、教育訓練制度,有待更多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