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睡不飽、懶得動?中醫:養生看體質

春天睡不飽、懶得動?中醫:養生看體質

今(21)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晝夜等長,此後開始,白天的時間多於夜晚,不但是春光明媚、萬物復甦的時節,春天也是養生的好時機。

從中醫角度來說,養生講求的是身體的陰陽平衡,如果陰陽失衡,就容易出現失眠、疲倦、便祕、怕冷等症狀,長期下來甚至可能衍生疾病。不過,每個人的體質不同,適用的保健方法也不盡相同。

 

所謂「體質」就是身體的特質。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中醫藥臨床研究組副研究員、中醫師林睿珊在「體質測量與保健」健康講座中表示,人體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體質是可變動的,除了遺傳的因素,後天的飲食、藥物、情緒、職業、居住環境也會對體質產生影響。

 

比如,現代人常熬夜、壓力大,身體能量消耗得多,女性可能易有經期不穩,甚至較早停經的現象。不過,林睿珊中醫師指出,臨床上曾遇過一位住在鄉村的婦女,平常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作息規律且壓力較小,53歲時仍有生理期,就是一個環境影響體質的例子。

 

在種種生活壓力的影響之下,我們的體質可能有所偏差,常見的有陽虛、陰虛、痰瘀等體質狀態。

 

「陽虛」的人能量不足,容易有怕冷、手腳冰冷、疲倦無力、喜好熱飲、大便不成形、呼吸短淺易喘、腰腿痠軟無力等症狀。

 

「陰虛」的人質量不足,體內的精、血、津液較缺乏,常有臉頰發紅、皮膚乾燥、頭昏頭重、突然站起時眼前發黑、眼睛乾澀、口乾舌燥、大便乾硬等狀況。

 

「痰瘀」的人代謝、循環功能較差,即使睡眠時間足夠,仍有睡不飽的感覺,也常有無力不想動、喉嚨有痰、口水黏稠、皮膚容易瘀血烏青、胸腹悶痛、身體浮腫等現象。

 

有上述症狀者,除了請專業中醫師診斷、治療之外,也要改變生活習慣,才能真正改善體質。林睿珊中醫師表示,曾有愛吃洋芋片、炸雞的患者常常便祕,服用中藥後確有改善症狀,但患者坦言,只要忍不住又吃油炸食物,還是會便祕。因此,民眾在服藥的同時,務必調整生活型態。

 

除了基本的作息正常、適度運動、營養均衡、紓解壓力,「陽虛」的民眾,可以適量補充溫熱性的食物來補足陽氣,像是羊肉、薑母鴨、鵝肉、白帶魚、龍眼、蔥、薑、大蒜、洋蔥等,並加強運動來增加陽氣;「陰虛」的民眾,可以適度攝取白木耳、海參、海蜇皮、蘋果、南瓜等食物加強滋潤,也有助於舒緩關節「卡卡」的現象。

 

如果兼有虛寒和燥熱的體質,建議以平性食物為主,包含黃豆、紅豆、黑豆、米飯、雞肉(罹患肝炎、肝癌等肝指數過高的患者,較不建議喝雞精、吃雞肉)、牛肉、豬肉、海參、芭樂、蘋果、菠菜、高麗菜、芥藍菜等。

 

「痰瘀」的民眾因精氣運行的效率較差,應少吃豬腳等油膩食物,並適度運動促進循環,另外可以做氣功、上壽導引法(睡前20分鐘進行,也有助改善失眠)等活動,對健康都有幫助。

 

需要注意的是,體質的精準判斷仍有賴中醫師的專業,建議民眾先諮詢中醫師,再進行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另外,從中醫角度來說,西瓜、鳳梨、生番茄、香蕉、火龍果等水果性質較寒涼,建議控制攝取量。

 

林睿珊中醫師舉例,臨床上曾有一位先生因妻子罹癌,兩人為求健康,開始大量攝取蔬果,吃的卻多是上述寒涼水果,反而出現大便不成形的現象,表示已經過量食用。

 

另外,一名50多歲的婦女為了補充維他命C,每天榨一顆檸檬來喝,卻開始掉髮,則是因為過量攝取中醫裡的酸味食物,容易讓身體能量回到體腔,導致較少氣血流至頭部。改變每天喝檸檬汁的習慣後,掉髮情況即改善。

 

由此可見,任何食物都應適量,並配合自己的體質酌量食用,才能真正養生。針對熟齡族群的養生,林睿珊中醫師也特別提醒,應選擇溫和的運動,避免過度勞累,才是有益健康。

 

附註:「上壽導引法」示範影片 (台灣養生保健學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