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差性咀嚼會帶給耳朵很大的傷害

偏差性咀嚼會帶給耳朵很大的傷害

用來咀嚼食物的下顎和咀嚼肌,以及聽覺器官—耳朵,透過顳骨相連在一起,距離上非常接近。

而且我要再次強調,從胚胎學的觀點來看,耳骨和下顎骨是一樣的,與下顎動作有關的神經,和耳朵的神經呈現相連的狀態。

 

正因為用來咀嚼食物的下顎或咀嚼肌,與耳朵的關係如此密切,一旦養成偏差性咀嚼的習慣,當然會影響耳朵的功能。

 

那麼,所謂的偏差性咀嚼究竟是什麼?相對於使用每顆牙齒均衡咀嚼食物的正確咀嚼方法,常用特定牙齒咀嚼的習慣就稱為偏差性咀嚼。

 

偏差性咀嚼可大致分為偏左右與偏前後。所謂的偏左右就是,習慣用左側或右側任一側的牙齒咀嚼,稱為「單側咀嚼」。而偏前後就是,習慣用門牙或臼齒咀嚼食物;若習慣用門牙咀嚼稱為「門牙咀嚼」,若習慣用臼齒咀嚼則稱為「臼齒咀嚼」。

 

偏差性咀嚼會造成過度的物理性刺激與血流變化,進而傷害到耳朵。當我們咀嚼食物時,下顎會上下活動,故每咀嚼一次,下顎的關節部分和下顎骨髁頭,都會從下方碰撞顳骨凹陷處。一旦養成臼齒咀嚼等偏差性咀嚼的習慣的話,特定部位會承受過多物理性的刺激,對附近的耳朵造成巨大的衝擊。

 

在這樣的衝擊下,內耳的耳蝸將持續出現不規律晃動,損害耳蝸之柯蒂氏器的聽覺細胞功能,導致聽力下降。再者,同樣位於內耳、掌控平衡感之三半規管的淋巴液也會晃動,進而引發暈眩感。

 

偏差性咀嚼不僅會對耳朵造成過度的物理性刺激,也會讓耳朵附近的血液流量高於平常所需。這都跟咀嚼肌有關係。

 

我們每次咀嚼,咀嚼肌都會反覆緊繃與放鬆,帶動下顎上提或下降。當咀嚼肌從緊繃轉為放鬆的瞬間,如同幫浦一樣,原本在肌肉血管裡的血液會一口氣往外流。

 

養成偏差性咀嚼的習慣後,會使得特定部位的咀嚼肌,必須多次的緊繃與放鬆,造成血流過多。這些過剩的血流就會壓迫到耳膜或內耳。

 

一旦血流過剩,耳膜就會像大鼓的鼓皮一樣越繃越緊,導致振動數大幅增加,對聽力產生影響。再者,在內耳方面,耳蝸或三半規管的淋巴壓力過大,會損及聽覺細胞或平衡感,如同出現物理性刺激一樣,都是引起聽力下降或暈眩的要因。

 

耳膜會對外面傳入的音波有所反應而振動,這種刺激會經過中耳傳至內耳,內耳耳蝸的聽覺細胞—毛細胞,會將來自中耳的振動轉換成電氣訊號。整個傳導結構猶如精密儀器般洗束又纖細。所以,若針對如此纖細的「精密儀器」,給予重複的刺激,甚至透過大量血流毫不留情給予壓迫的話,這個儀器當然會出問題。

 

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重聽、耳鳴或暈眩等狀況。那接下來要針對重聽、耳鳴或暈眩這三大困擾,包括它們跟偏差性咀嚼的關係,進行說明。

 

重聽、耳鳴、暈眩等困擾,都是這樣產生的

 

不易治療的「感音性重聽」常起因於偏差性咀嚼

 

在這些耳朵困擾中,重聽算是比較能夠靠著測試,進而得到客觀資訊的症狀。也因為重聽常引發暈眩或耳鳴,故先就重聽加以說明。

 

會造成重聽的原因可能是耳朵有腫瘤或外傷、病毒感染、聽覺神經異常等。根據這些原因出現在耳朵的哪個部位,可將重聽大致分成兩種。

 

如左頁的插圖所示,從外耳到中耳為止的構造問題造成的重聽,稱為傳音性重聽,因為內耳構造問題所造成的重聽,稱為感音性重聽。例如,耳朵積滿耳垢聽不清楚屬於傳音性重聽,因外耳炎或中耳炎等發炎引起的重聽,也是傳音性重聽。

 

引發傳音性重聽的因素大都淺而易見,也有治療方法,故比較容易治好。但相對的,發生在內耳耳蝸的感音性重聽,大都不易治療。

 

那麼,截至目前為止所介紹的突發性重聽或老年性重聽,究竟屬於傳音性重聽或感音性重聽呢?

 

所謂的突發性重聽就是,某天毫無前兆,突然只有一邊的耳朵聽不清楚,還常伴隨著耳鳴或暈眩等症狀。聽不見低音為其特徵。

 

引發突發性重聽的因素似乎常被歸咎於壓力,但其實總歸來說就是原因不明。這種突發性重聽只要能盡早發現,進行早期治療,也有痊癒的案例。但若延誤就醫,就會變得非常棘手。

 

至於老年性重聽,則是老化導致內耳的耳蝸功能衰退所產生。像內耳耳蝸的毛細胞減少,或者是與內耳血管或腦部有關的神經系統等出現障礙,都屬於老化現象。老年性重聽的特徵是聽不見高音,但隨著年紀增長,低音方面的聽力也會逐漸惡化。

 

不管是突發性重聽或老年性重聽,因問題不在外耳或中耳,乃內耳耳蝸功能障礙所導致,兩者都屬於感音性重聽。醫師們都認為突發性重聽和老年性重聽無法治療,因此會建議配戴助聽器。

 

可是,第一章出場的患者,不管是突發性重聽或老年性重聽,聽力都回復了。他們是在治好牙齒,矯正偏差性咀嚼,練習正確咀嚼後,恢復了聽力。換句話說,被視為不易治療的突發性重聽或老年性重聽,如果根源是偏差性咀嚼,只要能正確咀嚼就很有可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