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DNA 盡顯手作之巧

職人DNA 盡顯手作之巧

美國《華爾街日報》曾在2006年時預測: 「手工藝的技術勞工已成為通往美好生活的少數道路之一。」 手作吸引人之處,除了商品消費、更在體驗。 透過雙手的扎實勞動,最終回饋的成就感、心靈療癒之感, 都是去人性化的數位時代,難以取代的無價之寶。 從一個展覽、四座工坊、七個品牌,一起感受手作的魔力。

手作

 

手作

 

Part 1 手創展 手作時代 2.0

 

二○一七年底,第二屆亞洲手創展(Pop-up Asia)甫落幕,四天展會共匯集亞洲十四個城市、一百個以上手作(創)品牌;不僅手作品牌成為顯學,B&Q特力屋於去年第三季的《手作世代趨勢調查報告》中發現:年紀愈輕愈容易由手作得到成就感與療癒感,二十至二十九歲年齡層的DIY手作動機在「情感療癒」(七三.六%)、「社交訴求」(三三.一%)的比率較其他年齡層高;同時女性DIY的比率也逐年上升,近兩年從事DIY經驗的女性比率就近七成(六六%),最終得出結論:「療癒」、「女力」、「寵物力」的三項重要趨勢。

 

台灣的手創市場方興未艾,與其他國家相比有何優勢?手創品牌的下一步又將邁入什麼階段?透過亞洲手創展創辦人顏瑋志的專訪,梳理台灣手創產業十年紀。

 

手創市場較日韓友善

 

很難想像一個展覽的第二屆就能舉辦多達兩百場體驗工坊;和首屆相比,參展人數從一萬兩千人次成長到兩萬五千人次,,但對顏瑋志而言,他的「手創」之路已走了十年,與他觀察的「手創」展業一般,將邁向成熟階段。「相較於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以及東北亞的日韓,台灣對手創是非常友善的市場。」顏瑋志認為。

 

「像韓國、日本必須直接面對國際品牌的兢爭,但台灣消費者願意支持手創;在日本,多數創作人只能兼職,但台灣手創可以支撐全職創作;此外台灣消費者不僅願意嘗試、也有消費力,東南亞則對手作產業缺少信任感。台灣市場對新事物感興趣、也願意支持,這也讓台灣有更好的創作土壤。」

 

體驗課程提供連結性

 

手創產業源頭從○五年的創意市集興起。當時不少設計類科系畢業生投入,為「手作」市場打下基礎。「像○六年便有簡單生活節,誠品也有『一卡皮箱』活動,不少縣市單位也開始辦起市集。」一○年起,顏瑋志將手創業者帶到國外參展,一二年到一五年間固定參加倫敦設計周,最終有了一六年第一屆亞洲手創展,一七年,他將第一屆思考的重點延續成藍圖,並加入大量體驗課程。

 

「手創產業核心在於『提供有價值的體驗』,如何讓產品與消費者連結?體驗非常重要。」數字會說話,第二屆PUA的體驗工坊,約兩千人次以上參加。同時他預測:未來台灣手創產業將走向成熟,周邊服務如手作教室、專門型店鋪將誕生,讓產業前進。

 

「台灣自創品牌的下一階段:要比的是『管理能力』,資源不充裕的情況下,如何製造出好品質的產品?經營如何維持擴充?畢竟市場對創作者友善是一個層次,但如何提升價值、品質,則是必須思考的關鍵;未來三到五年消費者會選擇成熟的自創商品,成熟與價位無關,與價值有關;我定義的『成熟』是能在市場存活,而價格將落在想像不到的區塊。」

 

看來嚴厲,顏瑋志話鋒一轉,「他們(一九八○~一九九○年出生的手創人才)在為台灣的精緻生活類型打下基調,我抱持著樂觀態度,他們打下基礎後,後面的人也必須接續傳承、發揚光大才是。」

 

手創

1. 第二屆PUA亞洲手創展,已寫下2萬5000人次的入場紀錄。

2. 透過市集參與品牌,讓人看見台灣新一代創意。

 

手創

體驗是手作的重要趨勢,透過實作,重新找回人與內心的連結。

 

顏瑋志

六年級中段班的顏瑋志,對台灣手創產業樂觀以待。

 

 

手造

手造的「不一致」成為物件溫度與個性的所在。

 

市集

 

市集

大量參與亞洲如日本、馬來西亞的市集,為PUA累積能量與人脈。

 

Part 2 工坊 工坊內的匠士們 木作刨削 屏息挹注 只為一把搖椅

 

手作體驗,木造一直是熱門選項,木造品有香氣、有紋路、有手感,手作能帶來的扎實感,和木作尤其合拍。然而同樣是木造,位於彰化的「百忍工坊」卻走一條自己的路。終極目標是:讓你用一年的時間,造一把美國總統也曾擁有的古典木椅。

 

運用手腦平衡、感受身心

 

自稱為「木造忍者」的張又允,原本曾從事資訊業與辦公室椅的業務,讓他對椅子的結構、舒適性大感興趣。二○○九年左右,他先在網路經營部落格,分享如何動手玩「木作」,除了累積五百多篇文章,更結識不少同好,此後,受到美國Maker Movement(自造者運動)的啟發,最終在彰化鄉間成立了現今的「百忍工坊」。

 

他規畫出一套分成四到五階不同複雜度、技術的課程。初學者從最基礎的面紙盒、魯班鎖開始訓練,學員將了解木料的特性、榫接的技術結構,然而張又允最大的愛好、也是百忍工坊的經典,則是一把山姆.馬洛夫(Sam Maloof)的古典搖椅。馬洛夫的椅,其特色為符合人體工學,線條優美,美國前總統雷根、卡特除了都擁有一張這種古典搖椅,也曾與馬洛夫一同學習木造,堪稱木造品中的「總統椅」。然而這搖椅的學習當然並不容易,如果騰出每個周末的時間,由初階到完成一把搖椅,至少也要花上一年時間。

 

認真分析木作之樂,張又允認為,「木造的特性在於手腦的動態平衡,由於危險中必須專注,大腦無法太多運作,所以煩惱的事都無法思考,這讓人在製作過程中去感受、去聞香氣、用眼睛觀察線條、用手觸摸木作是否銳利、平滑;另外玩木頭最大的享受還在於香味,每種木頭各有不同氣味。像胡桃木就有點酸,而綠檀就帶給人寧靜、舒服的印象。」而木作過程中,比對紋路,找出對稱性,那又是更進階的技術與樂趣了。

 

放下過度思考、專注刨削

 

或許因為必須放下大腦運用,讓注意力分散到感官,所以「百忍工坊」的學員,高比率來自「師」字輩:教師、醫師、律師的原因,甚至也有香港人專程來彰化與他學習,最後以一個月的密集時間,完成一把馬洛夫搖椅。又因為每把椅子必須符合個人腿長、身高、倚靠時頭部的角度、舒適性,在結構上或許雷同,但在線條處理、符合人體工學上,卻是獨一無二、只此一件。

 

話說回來,是否能完成一件鬼斧神工,還需技術與時間的累積,但切削刨製中放下過度思考,感知事物底層意義,或許才是木造椅的終極之樂。馬洛夫的古典搖椅,符合人體工學,更曾為多位美國總統擁有。

 

百忍工坊

馬洛夫的古典搖椅,符合人體工學, 更曾為多位美國總統擁有。

 

百忍工坊

張又允造椅有理想,背後為國外的「自造者運動」所啟迪。

 

百忍工坊

2. 透過各式木工器具,切、削、磨、刨,深切感受手造觸感。

3. 實作中感受木頭的紋理、香氣,過程的感官感受,不亞於成品之樂。

 

百忍工坊

百忍工坊
彰化市聖安路563號

0972-366-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