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名四十多歲的中高階主管,健檢報告顯示膽固醇過高,但他覺得運動就可改善,不以為意。沒想到最近天氣驟冷,突發心肌梗塞送進急診。他十分納悶,平時都有運動的習慣、飲食也很節制,為什麼心肌梗塞還是找上門?
台北榮民總醫院臨床研究科主任、心臟內科主治醫師陳肇文分析,最新研究顯示,飲食中所產生的膽固醇僅占兩成,其他八成是由體內肝臟製造,即便是飲食習慣改變,也只能改善兩成。不少民眾被檢查出膽固醇過高,多半認為多運動就好,拒絕吃藥或改善飲食習慣。
陳肇文指出,規則運動(每天運動三十分鐘、每周五天),可以降低血壓、減輕體重、縮小腰圍、控制血糖、改善血脂,但就是「無法降低壞膽固醇」,民眾不要「傻傻分不清」。
隱形炸彈 斑塊破裂瞬間致命
台灣血脂衛教協會祕書長吳造中進一步解釋,血脂肪成分有兩大類,一為膽固醇,二是三酸甘油脂的中性脂肪,都是人體生理運作的重要成分。
「食物中的膽固醇,實際上沒有好壞之分。」吳造中說。由於膽固醇無法溶於水,必須與蛋白質結合才能存在於血液中。根據血液中膽固醇、三酸甘油脂與蛋白質不同比例的結合方法,又分為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間密度脂蛋白與極低密度脂蛋白。
吳造中表示,低密度脂蛋白會進入到血管壁中,氧化後成為氧化過後的低密度脂蛋白,同時白血球也會被受損發炎的內皮細胞層吸附到血管壁中,成為巨噬細胞,當巨噬細胞吞噬氧化過後的低密度脂蛋白後,會成為泡沫細胞,堆積在血管壁上就成了動脈硬化斑塊。低密度脂蛋白是動脈硬化的關鍵,被稱為「壞的膽固醇」。
而高密度脂蛋白雖然也會一起進入受損的內皮細胞層,但它卻能防止低密度脂蛋白被氧化,防止巨噬細胞持續吞噬,也可抑制白血球進到血管壁所產生的發炎作用,並將膽固醇反向搬回肝臟,扮演著清道夫的角色,因此被稱為「好的膽固醇」。
當壞的膽固醇如果沉積在血管壁,會讓血管失去彈性,而這些堆積在血管壁的斑塊,若不幸破裂形成血栓,就會堵住血管,嚴重時會讓血流過不去;這也讓膽固醇成了心血管疾病的不定時炸彈。若藏太多不定時炸彈在身上,等於是跟老天爺對賭。
由於冠心病(冠狀動脈心臟病)會奪命,血脂監控就成了重點項目,民眾在測量血脂肪時,有總膽固醇、高密度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和三酸甘油脂,許多人一看到總膽固醇高於二五○ mg/dl,就嚇個半死,但吳造中說,應該要看總膽固醇中的高密度膽固醇有多少。舉例來說,如果高密度膽固醇有九○mg/dl,就不用擔心了,膽固醇必須要整體考量,應諮詢專科醫師。
▲點圖放大
破解迷思 紅麴食品效果有限
想要有效降低膽固醇,必須多管齊下。陳肇文說,飲食上應避免動物皮、內臟與有殼海鮮,但最多也只能發揮兩成作用。相較之下,最有效的方法是規律服藥,將膽固醇降下來。
除了靠藥物控制,吳造中提醒,吃藥不是萬靈丹,如果不節制飲食、供應原料(壞的膽固醇),「前方不斷滅火,後方又不斷加油」,也是沒效的。醫師多半建議採取飲食控制三到六個月,若效果不明顯再來服藥。
許多民眾會抗拒服用藥物,轉而求向民間食療的紅麴保健食品來代替。吳造中指出,紅麴素經分析後,其化學結構相似降血脂藥物,但不同研究顯示,紅麴產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效果為一到三成,品質參差不齊,且降低膽固醇功能與藥物相差甚遠,無法達到臨床效果。
另外,約有三分之一的紅麴產品,因發酵過程控制不良而產生橘黴素,長期吃進體內會影響肝腎功能。此外若併用史他汀(statin)類降血脂藥物,會增加肝腎毒性,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