檳榔族嘴破2周 恐為口腔癌警訊

檳榔族嘴破2周 恐為口腔癌警訊

台灣口腔癌發生率高居世界第1,衛福部公布的最新國人十大癌症統計顯示,口腔癌在男性癌症死因中排名第4位,僅次於肺癌、肝癌以及大腸癌。

40歲的林先生吃檳榔長達20年,最近舌頭潰瘍超過1個月,雖然不會痛,但遲遲無法癒合,到台北慈濟醫院就診,經由耳鼻喉科醫師許瑛倢進行局部和切片檢查,發現林先生罹患了初期口腔癌,所幸尚未轉移至頸部淋巴,手術後林先生恢復良好,已回歸正常生活。

 

許瑛倢表示,大部分的患者都有抽菸、喝酒、吃檳榔的習慣,已有研究報告指出,有吃檳榔習慣者,得到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抽菸合併吃檳榔則會增加89倍,若三者都有,得到口腔癌的機率高達123倍。

 

據統計,口腔癌人數以東部、南部居民較多,鄉村患者多於城市患者,另外,臨床上也有因假牙材質不佳、黏著不穩定,長期摩擦口腔黏膜,而引發口腔癌的案例。

 

為何嚼食檳榔會導致口腔癌?許瑛倢解釋,檳榔含有許多酚類化學物質,在與白灰、紅灰混合而成的鹼性環境下,會產生一些致癌的自由基,而添加物檳榔子也是致癌物質,具有基因毒性,長期使用會造成細胞突變進而形成癌細胞。

 

此外,粗糙堅硬的檳榔,在嚼食時不斷刺激、摩擦口腔黏膜,使得口腔破皮、粗糙,甚至黏膜纖維化,以致嘴巴張不開、逐漸失去彈性。

 

口腔癌的症狀包括口腔潰瘍、硬塊、紅斑、白斑或伴有頸部淋巴腫大,無法張口、咀嚼吞嚥困難等。

 

許瑛倢說,初期的口腔癌幾乎不會疼痛,當腫瘤變大、局部壞死後,可能因細菌感染導致疼痛難耐,且容易在早期就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接受手術的口腔癌病患中,約有6成合併有頸部轉移。

 

早期口腔癌5年存活率約70%到90%,若有頸部轉移,晚期治癒率僅約20%到30%。

 

為了防治口腔癌,國健署提供每2年1次的免費口腔黏膜檢查,對象為30歲以上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或吸菸的民眾,以及18歲以上至未滿30歲有嚼檳榔(含已戒檳榔)的原住民。

 

許瑛倢呼籲,戒除菸、酒、檳榔是遠離口腔癌的第一步,而口腔潰瘍是口腔癌初期的重要症狀,若是嘴破超過2周就應提高警覺,超過一個月應盡速就醫檢查。

 

(本文獲「健康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