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是:從小怎麼進入社會,將來就是反向的脫離社會;從小怎麼學習進入世界,將來就是回頭遠離世界,後天學習與獲得的能力最後都要逐漸失去。
我從事十八年的安寧療護工作,陪伴過兩、三千位末期病人過世,經驗告訴我:我們包著尿布讓人把屎把尿的長大,將來所有人都要包著尿布死掉。
我在民國84年籌備85年成立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86年升任負責心蓮病房的主治醫師,我在88到94年跟著余德慧教授讀了六年的碩士在職專班,93年轉任衛生署花蓮醫院家醫科主任,95年成立署花的安寧病房,余老師就把研究團隊從慈濟醫院轉到花蓮醫院,每週帶領研究生與志工聚會。
我兒子95年8月出生,我都說他是余老師教過年紀最小的學生,我是有交學費的研究生,老婆是旁聽生,兒子則從胎教就薰習生死學,老婆懷孕還當安寧志工,常受到末期病人與家屬的呵護照顧,兒子等於還在娘胎就培訓安寧志工。
民國97年我因病離開住了十五年的花蓮回到故鄉高雄,98年開始到衛生署屏東醫院兼任家醫科主治醫師,每週一下午和週四下午看門診及內外科病房的安寧共同照護會診,老婆開車載我來回高雄屏東,兒子滿三足歲進幼稚園之前,我老婆帶著兒子去失智日間照護中心當志工。
我們發現:兒子變成失智老人的小志工,小孩是老人最好的玩具,失智的阿公阿嬤看到小孩都當作自己的小孫子一樣興奮,我兒子玩得很開心,失智的阿公阿嬤也很開心。
生死教育 應從小就建立起
自從看到美國研究報告指出:「現代小孩從出生到滿十八歲至少要看過一萬八千次的死亡事件」之後,就深深覺得我們一整個世代的「生死教育」都弄錯了。
從小就不對孩子談死亡,以為反正長大自然就會懂,就像以前不教「性教育」,以為只要結了婚自然就會做愛。
可是,現在算起來小孩平均每年要看到一千次的死亡事件,等於每天看到三件,除非你把家裡的電視和電腦(還有智慧上網手機)都賣掉(不過這樣小孩讀書會畢不了業,因為現在寫功課都要上網查資料),不然,我們應該給小孩生死教育當作打心理上的預防針。
我最近演講時會提到:「台灣的電視新聞都演成了連續劇,先是淡水媽媽嘴咖啡兩具屍體命案演了兩個月,接著洪仲丘命案演了一個多月,終於有平衡報導就是:英國皇家生了一個小王子,然後是台北動物園的貓熊生了個圓仔。
電視新聞裡面每天都上演著生死學,可是我們多半視而不見!為什麼不能進行機會教育?為什麼不敢從小孩開始教導生死陪伴?」
我在花蓮開過兩個安寧病房,在裡面擔任主治醫師的經驗有九年,看過太多的家屬在長輩住院之後嚴禁孩子來探病。
我覺得:我們大人都對孩子太殘忍,因為沒有漸進式的告知,卻到最後是直接帶孩子去參加葬禮,孩子都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容易因此產生可怕的想像。
大人因為自己的害怕而不敢直接跟小孩談論死亡,大人怕到避而不談,小孩憑直覺就感受到死亡真是可怕。
大人習慣騙小孩說:「阿公只是睡著了,不會再醒來。」小孩可能今晚就不敢睡覺。
大人騙小孩說:「阿嬤到很遠的地方去旅行了!」
小孩會問:「那阿嬤什麼時後會回來?」
而且萬一將來某天你跟小孩說:「我們要一起去很遠的地方旅行。」小孩恐怕會做惡夢吧!
大人騙小孩說:「死亡會經過一個長長的隧道,看到光明。」萬一改天開車載小孩經過雪山隧道呢?
大人必須檢討自己為何對生老病死不能一視同仁,唯獨對死亡必須欺騙和隱瞞而不敢實話直說!
以我姨丈為例:他罹患癌症,我帶還在讀幼稚園的兒子去他家看他,跟兒子說:「丈公得到癌症,一種嚴重的病。」
姨丈住進安寧病房,我帶兒子去探病,跟他說:「丈公病得很嚴重,可能會死掉。」
姨丈過世,我再告訴兒子:「丈公死了,改天要帶你去參加丈公的葬禮。」
我給大人的建議是:帶小孩去看老人家,同時漸進式告知病情,這樣的作法才是順理成章而且合情合理。
(本文為高雄市張啓華文化藝術基金會 執行長 許禮安 醫師授權,原文刊載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