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間對話
勤勞婦:「醫生,我覺得我根本就是你的鐵粉,每次都翻山越嶺來產檢。」
淡定林:「蛤?你走路來嗎?」
勤勞婦:「不是啦,我家住超遠的,每次來開車要一個半小時耶。」
淡定林:「妳也太勤勞了⋯⋯ 我好感動喔!」
勤勞婦:「還沒懷孕時我就立志一定要來你這裡生小孩啊!」
▼思宏的OS▼
生產是一個很自然的狀況,不需要太迷信大醫院, 選擇自己信賴的醫師最重要,口味對了什麼都對! 方便就好!
每個孕婦驗到兩條線超高興,接下來呢,就開始有一連串問號接踵而至,通常第一個問題就是「什麼時候該去婦產科?大醫院還是小診所好?」
當孕婦得知懷孕後,從最後一次月經第一天後35-40天(也就是懷孕5-6週)就可以到婦產科報到了。好,我知道妳接下來一定會開始苦惱到哪裡就診,但除非妳懷雙胞胎,或是有前置胎盤、高血壓及糖尿病等高風險妊娠,否則一般狀況下,就近找方便的醫院或診所就好,因為生產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需要過度迷信大醫院。
如果妳家附近方圓百里有好幾家診所,讓妳的選擇障礙又犯了,那就選擇生產數量多的吧,道理很簡單,比較多人選擇意味著院方經驗也更為豐富。就像當妳眼前出現兩間麵店,一間大排長龍,一間老闆閒到在趕蒼蠅,妳肯定會覺得生意好的那間比較好吃對吧。
其實,診所的專業度及經驗未必比大醫院差,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醫院有其他科別支援,如果生產中出現其他狀況,有該領域的醫護人員可以即時處理。聽我這麼一講,妳是不是覺得好像還是該選擇大醫院?但這種狀況就類似妳去參加馬拉松路跑,旁邊有醫療人員守著,可能有99%的機率,妳都不會需要醫療人員,但有他們在,妳就莫名心安,說穿了就是感覺問題。
而診所也有很多好處的,譬如說檢查、驗尿、掛號、批價不用櫃台一換再換,方便性、普及性更高,甚至能夠提供比大醫院更細膩貼近人心的檢查及服務,許多婦產專科的診所還有提供客製化的醫療APP服務,這些都是大醫院所沒有的。
再說,目前醫療院所分為四級,依序為醫學中心、區域醫院、地方醫院、診所,在國外的分級制度中,「生產」並不是被劃分在必須到醫學中心的級別,所以只要妳不是高風險的孕婦, 就找方便的醫療院所即可,否則做個產檢還得舟車勞頓,想到就覺得疲勞,懷孕已經很累了,盡可能讓自己輕鬆一點吧。
近年台灣的生產品質已經越來越高,大家也對浪費醫療資源的狀況略有所聞,所以別一懷孕就急著往大醫院跑,仔細地傾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選擇一個對妳味的醫師比什麼都重要,信任感一旦建立,你與醫師的緣分就不會斷了!
如此,醫界也才能真正落實轉診制度,妥善運用資源照顧到每個需要積極照顧或是需要跨科別照顧的孕婦,如果大家都有這個觀念,相信台灣的母嬰醫療環境會更好。
(本文選自全書,張若儀整理)
作者: 林思宏
出版:高寶書版
書名:樂孕:從懷孕到生產,迷思與疑惑一次解答,陪妳回歸美好孕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