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亞硝酸鹽是常用的食品添加劑,用來改善或保持食品顏色,也可抑制肉毒桿菌等的形成,延長保存期限,依我國食品衛生標準,可用於肉製品及魚肉製品中,亞硝酸根(NO2 )之殘留量應在0.07g/kg(即70ppm)。像加工肉品類:香腸、臘肉、火腿、熱狗、培根等,煙燻、鹽醃類鹹魚、鹹肉、鹹蛋、豆腐乳、豆瓣醬等中都含有,只要合法使用,其實可以不用過度擔心,只是近年來食安問題多,不肖業者非法添加的新聞時有所聞,因此建議還是盡可能減少或避免相關食品。
許多研究在探討硝酸鹽(nitrate)、亞硝酸鹽(nitrite)、亞硝基化合物之間的轉換,及其個別對身體可能造成的影響,在一項針對退休美國人( NIH-AARP: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American Association of Retired Persons )健康與飲食的前瞻性研究中,指出男性在飲食中攝取較高的硝酸鹽會增加甲狀腺癌發生的風險;而飲食中亞硝酸鹽攝取量與甲狀腺癌的發生風險沒有關聯性。但一般普遍認為硝酸鹽對人體屬低毒性或無毒性。而硝酸鹽進入人體後,可能會藉由酵素催化還原成亞硝酸鹽,亞硝酸鹽在酸性、高溫或微生物的作用下,可能形成亞硝胺,且依其不同的化合物成分可能與胃癌、大腸直腸癌的發生有相關性。一項針對上海女性的前瞻性研究中,發現飲食中硝酸鹽、亞硝酸鹽的攝取量與大腸直腸癌發生的風險之間沒有相關性,但大腸直腸癌的風險可能隨著內生性亞硝基化合物的增加而變高。而最近的一篇有關硝酸鹽、亞硝酸鹽及亞硝胺攝取與發生胃癌風險間的整合分析結果,認為飲食中硝酸鹽的攝取可降低胃癌發生的風險,但若大量攝取的亞硝酸鹽或亞硝胺則可能增加胃癌罹患的風險,但因個別研究的限制及可能影響結果的因子難以完全排除,所以無法非常肯定之間的因果關係。所以確切的致癌的病因及劑量還需要未來更多的研究來證實。
因此考量食物的美味與營養還是建議現煮現吃,多選用天然新鮮當季食材,並均衡攝取各類食物為佳;若真的吃不完,需隔餐吃或需要帶便當時,要注意保存及復熱溫度。因為不當的保存可能造成細菌、黴菌孳生,所以正確保存隔夜菜也是重點之一,應避免食物存放在危險溫度帶7-60℃,並確保冷藏庫的空間僅存放60-70%食物、避免交叉汙染(生食放下層,熟食放上層),冷藏的溫度應< 7℃及食物復熱時中心溫度需> 75℃等細節,減少食物中毒的可能性。至於「隔夜菜 致癌」目前並無實證證明此說法,所以民眾不須過於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