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起於寒?!

百病起於寒?!

「風為百病之長」、「百病鬱為先」及最近常被提起的「百病起於寒」等等,都來自於不同醫家有不同的論述觀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孫茂峰說:「關於百病起於寒,在寒帶地區也許是成立的,若換個時空背景來到非洲就會導致身體燥熱。」在〈素問. 異法方宜論〉談到因地域關係,一些治療方法也大不相同,即考量氣候這個因素。許中華嚴肅的提醒,任何治療觀點都要考量時空、地域性。

那麼寒氣如何入侵呢?錯誤的生活方式(如睡覺時吹冷氣)、飲食習慣(如過量吃冰冷食物),還有內心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都會引發寒氣入侵。寒氣會導致閃到腰、膝蓋疼痛、身體越來越沉重、有氣無力、自癒力降低等,避免寒氣入侵的原則是「頭涼腳暖」和「八分飽」。孫茂峰認為排寒最重要的是「隨時幫足部保暖」, 利用手邊現有的襪子進行「多層襪保暖」,由於,台灣氣候濕熱,平時除濕是很重要的,使用除濕機宜搭配空氣清淨機,讓空氣乾淨、乾爽。

〈素問〉認為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氣候的變化會給人體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人體攝取的營養結構要隨季節變化予以協調,注意各個季節的飲食方式——春季宜食清淡、夏季宜食甘涼、秋季宜生津食品、冬季宜食溫熱。

6觀點,正確養生
養生也有禁忌,並不是將自己認為好的食材吃下去對身體就有益處,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外科主任陳建宏提出以下建議—— 

1. 過與不及:中藥都有偏屬性質,方能治病,若屬平性藥,吃再多也無法校正身體偏差,藥膳也是「藥」,過食也會增加身體負擔。

2. 不要迷信高貴藥材:很多人喜愛人參等高貴藥材,但殊不知當身體有高血壓、發炎等現象,利用人參滋補,反而會破壞身體;陳建宏提醒唯有適合自己體質才是「上等藥材」。

3. 求辨證:中醫師一致強調,辨證論治,找出原因,養生不一定要進補,如口乾舌燥,有可能是水喝得太少,利用多喝水就可以改善,何需「滋陰藥」。

4. 生活起居正常。

5. 蔬果宜多: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 「蔬果不足」為全球人口死亡的前十大危險因子,更凸顯每天攝取足量蔬果的重要性。

6. 進補要調整:進補要看體質,若沒太大的不適,秋、冬時一個月1至2次即可,每次進補前宜詢問中醫師。
…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今周刊生活i健康-黃帝內經:陰陽和五行學說
 
圖片來源:Michael Cra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