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應適量,營養求均衡,睡眠要充分,排泄需暢通。」董延齡的中醫診所牆上,掛著他自己親筆寫下的「保健要訣」,紙張泛黃,還帶著歲月的斑點,看得出是他奉行已久的圭臬。
董延齡的祖父和父親都是中醫,從小耳濡目染,因此,他雖然畢業於淡江大學中文系,一九七五年考取中醫執照後,也走上行醫之路。八一年,他把一位跌倒昏迷的立法委員救醒,於是被延攬至立法院駐診超過二十年,因而有了「國醫」的稱號。
儘管高齡八十一歲,他還是每周看診三天,平日也要做研究或接受演講邀約,不曾退休。他維持活力的祕訣,就在於數十年持續奉行的養生要訣。
一動》起床喝水洗內臟,就地練甩手功
董延齡說:「養生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動一靜、一進一出:一動就是運動,一靜就是睡眠;一進就是飲食,一出就是排泄,這四件事一定要均衡地做到。」他每天起床後就開始「一動」,也就是運動。不過在動之前,他會先喝一杯水。「你每天都會洗澡、洗手、刷牙,可是沒有好好洗你的內臟,我就是靠喝水來洗內臟。」
為了健身,他曾經練過太極拳、外丹功等,現在他早上固定做的運動,是融合了甩手功和拍打功的「甩手拍打功」。
董延齡指出,甩手功最大的好處,就是很容易做。「站立時與肩同寬,膝蓋微彎,全身放鬆,呼吸調勻,心情平靜,就可以開始做。」
他強調,雙手往前伸之後,用力向後甩,這時候可以擴展胸部。「胸部裡有肺和心,肺主氣,主宰身體所有的氣體;而心生血,這樣一來,氣和血都能循環到全身。」之後再加上拍打功,會有加乘效果。
董延齡解釋,因為手掌有心包經、心經、勞宮穴等,透過震動,氣就會跑到心臟,會讓心臟比較健康,氣血循環好,對穩定情緒就有幫助。
他補充,拍打會發出聲響,力道可以自己控制,若擔心拍打聲音太大吵到別人,輕輕觸擊也可以,一天大約做六百次;但他提醒,吃飽飯時不適合做這個運動。
一靜》靠睡眠充電,讓肝臟好好造血、解毒
關於「一靜」的睡眠,董延齡說:「人體就像帶電體,活動就是在放電,睡眠就是充電,所以睡眠很重要。」他重視作息的規律,晚上十一點前一定就寢,早上七點左右起床。
原因是「夜臥血歸於肝」,晚上睡覺的時候,血會流到肝臟,如果熬夜,肝臟就無法充分休息,影響原本應該進行的造血和解毒功能。
此外,睡前不論大腦或身體,他都會保持平靜狀態,以免亢奮難以入眠。
一進》從體質調整飲食內容,定時定量
「一進」就是飲食,董延齡首重適量和營養均衡,不吃垃圾食物,盡量定時定量。他多半在家吃飯、少外食,以避免太油、太鹹等重口味,同時能掌控食物的品質。董延齡指出,每個人體質不同,飲食也有不同禁忌。
例如他自己屬偏寒體質,冬天會適度地吃一點羊肉;喝綠茶雖有益健康,卻不適合寒性體質的人,像他一喝茶,胃就不舒服。
不給中醫把脈,如何知道自己屬於何種體質?他說:「平常要多注意自己的狀況,例如冬天手腳容易冰冷,應該是偏寒;又如吃了羊肉之後,覺得口乾舌燥,通常體質偏熱。」養生就要從關心自己的各種生理反應做起,花時間找出最適合自己的飲食內容和方法。
一出》多吃纖維質食物,促進大腸蠕動
最後的「一出」,也就是排泄,人體代謝兩大指標就是大便和小便。董延齡在六十歲以前少有這方面的問題,年紀漸長後容易陰虛,大腸蠕動力不夠,就容易便祕。要改善這個問題,平常要注意運動和飲食的內容,多吃纖維質的食物。
行醫數十年,董延齡習慣記錄看診的心得。翻開已經殘缺的筆記本,上面記載著各種疑難雜症或感想,他會等病人回去之後深入研究。多年來的看診心得是,現代人似乎比較脆弱,身體沒有以前壯。他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胎兒在娘胎的時候,就沒有一個好環境,台灣每年約有二十萬名新生兒,早產兒占比將近一成。
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是從源頭做起。孕婦的養生法其實和一般人一樣,也就是首先要注意營養均衡,盡量攝取天然的食物;其次是做一些溫和的運動,例如散步或游泳;最後就是要有充足的睡眠,才能恢復體力。
解憂》下定決心,相信自己可以撐過去
此外,情緒波動劇烈也是現代人常見的障礙,「中醫把人的情緒分成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而靜坐是一個緩和情緒的好方法,否則深呼吸也可以,慢慢吐氣、吸氣,同樣有助於穩定心情。」
事實上,董延齡透露自己也經歷過憂鬱的時期,「我覺得我完了,連遺囑都寫好了!」他指出,除了壓力之外,其實憂鬱也是一種自然現象,到了一定年齡,它就會找上你。他克服憂鬱的方法,除了用中醫的方式治療,心情上抱著「我相信一定可以撐過去」的決心,另外做甩手拍打功,讓氣血循環好,不容易鬱瘀,就能開心。
董延齡指出,中醫就是中道醫學,講求中庸之道,重視平衡。掌握這個最高指導原則,就能健康「延齡」。
董延齡
出生:1935年
現職:董延齡中醫診所院長
經歷:立法院特聘駐院中醫師、前郵政總局主
學歷:淡江大學中文系
在家這樣做,氣血通暢就開心——董延齡自創的甩手拍打功
拍手:手伸向前拍掌,以刺激手掌的氣脈和血路。
甩手:站立時,雙腳與肩同寬,雙手擺盪到身後,促進氣血循環。
▲點擊圖片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