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6
台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
編按:當生命進入最後的終程,「回家」成為最深切的渴望!臺中榮民總醫院埔里分院有位29歲的「呼吸器女孩」,小三就被診斷出罕見的肌肉萎縮症合併呼吸衰竭,生命彷彿被貼上倒數計時的標籤,被醫師判定壽命將止步於19到22歲。然而姑姑與父親兩位守護者,在長逾20年的抗病過程中不離不棄,讓她超越醫學極限與時間框架,以驚人意志力走到現在。直到近日病情悄悄變化,讓她吐露「回家看看」的心願。她的老家位於南投仁愛鄉的中原部落,距離中榮埔里分院超過21公里遠,加上無法離開呼吸器,但凡一點意外就可能會是一場生命的終結。為此,醫護團隊與社團法人為愛呼吸協會、家屬密切合作,反覆演練、模擬、計算動線與風險,因為「這不是一趟醫療轉送,而是一場生命的歸途,一次靈魂的安放。」
閱讀更多
2025-04-14
大衛‧蘭森(David Rensin)
保羅四十歲出頭,剛結婚,是銀行的高階主管。第一次見面時,他大步跨進會談室,還沒坐下就開始不停地說:「心理師,我的問題是這樣的,我和我太太很久沒親熱了,因為我硬不起來,所以會去外面找小姐。我希望來五次,你就能幫我解決問題,我並不是每週都有空來閒聊。」
閱讀更多
2025-04-10
大衛‧蘭森(David Rensin)
身為臨床心理師,我發現自己越發享受與男案主進行心理諮商的過程,只不過,「性諮商」會談的特性往往與男人對「男子氣概」的觀念相衝突,一旦衝突加劇,我會先停下來,問一個重要的問題:「做一個男人有什麼意義?」我問這些男人為什麼不表露感情,他們通常會回答:「這種行為是脆弱的。」我想他們大概都想當超人吧。
閱讀更多
2025-04-08
萬特特
不健康的愛會讓人歇斯底里且易碎,而好的愛卻能讓人變得柔和、舒展又充滿能量。
閱讀更多
2025-03-12
盧恩惠
在德國心理治療師克勞蒂亞‧哈爾曼(Claudia Haarmann)所寫的《媽媽與女兒的心理學》(Mütter sind eben Mütter: Was Töchter und Mütter voneinander wissen sollten) 中, 對於媽媽無法愛女兒的原因提出以下見解:「某種東西」阻礙了母親給予女兒需要的東西。原因在於她的心房已上了束縛在她胸口的硬殼。牢牢貼緊的硬殼,怎麼也不會脫落。太過厚重的硬殼,甚至讓她沒辦法意識到自己的經歷有多糟。於是,被硬殼層層裹覆的母親,既無法感受女兒的痛苦,也無法同理那種痛苦。
閱讀更多
2025-03-07
Cindy
在選擇志願單親這條路後,常常有人認真地要我同意「一個孩子還是要有爸爸和媽媽才會完整」的觀念。
閱讀更多
2025-02-25
克雷‧勞特雷奇
拜科技進步之賜,人際間的往來更加頻繁,但疏離感卻益加嚴重。在二〇一八年,英國首相梅伊任命了「孤獨部長」(Minister of Loneliness)來專責處理人民的心理健康問題。
閱讀更多
2025-01-07
呂秋遠
編按:近日一篇洗碗文暴紅,一名身心靈療癒老師在社群po文,因為負責煮飯的妻子要求自己洗碗,讓自己失去從小被母親疼愛的感覺,後來歷經一番掙扎,原po才妥協答應洗碗,邊承諾時還邊落淚,此文一出,引發全網媽媽炸鍋。律師呂秋遠在粉專發文回應此一事件,認為不該無限上綱,把所有的事情都歸咎於童年創傷。以下為呂秋遠臉書全文...
閱讀更多
2024-11-20
蔡曉萱、郭美懿
知名媒體人范琪斐8月驚傳與美籍丈夫離婚,10月初正式完成手續,歷經3個月沉澱,她近日首度揭露婚變過程,表示最壞的狀況不是離婚後一個人,而是整天想著他在哪裡、是不是跟那個女人在一起?正是這樣的體悟,讓她明白必須快刀斬亂麻,當他成為前夫之後,「你愛幹嘛就幹嘛,關我什麼事?」
閱讀更多
1/ 19
第 1頁,共 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