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0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根據「THE GOLD ONLINE」報導,A先生原本在一家中小企業任職,60歲時順利退休。他的學生時期曾經叛逆,不愛讀書,甚至離家出走,靠打工維生。直到看到身邊朋友一一成家立業,他才決定踏實工作,並於24歲進入製造業就職。在職場上結識了未來的妻子,兩人共同努力撫養兩名子女,供他們完成大學教育,最終子女也各自獨立成家。A先生退休後,選擇再雇用至65歲,甚至考慮工作至70歲,因為他和妻子每年260萬日圓(約新台幣52萬元)的年金收入無法支應生活開銷及房貸。然而,就在此時,他的雙親突然離世,這場變故讓他的未來出現決定性的轉折。
閱讀更多
2025-03-20
菲爾‧史塔茲
編按:本書結合了榮格心理學的「接受陰影」、「解讀夢境」、「追求個體化」理論,與作者史塔茲醫生40年的執業經驗,整理出30個從低谷突破的靈性哲學。不同於傳統心理治療將人停留於過去,本書強調行動與改變,帶領讀者擺脫對物質的執著,轉而與高階原力連結。書中文字溫暖而不失力量,既有哲學深度,也兼具實用性,適合所有正在探索生命意義、尋找幸福之路的讀者。
閱讀更多
2025-03-19
戴逸群
國中時期,一次音樂才藝表演時,我雙手止不住地發抖,無法完成樂器的吹奏。那時的音樂老師嚇壞了,趕緊囑咐家長帶我去看醫生。經過檢查,原來我是罹患了甲狀腺亢進,導致表演時心跳加速,心悸發抖。服藥兩年後,我的甲狀腺指數回到正常,固定的超音波檢查和回診成為我的日常,這樣的平靜直到我三十三歲回診的那年。
閱讀更多
2025-03-18
稻盛和夫
編按: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罹癌後接觸佛法,並將自己的人生、經營經驗與佛法之道結合,悟出的新生存法則。因為這樣的 經歷 ,他體悟到人生與商場都充滿不確定性,此時必須回歸「本質思考」,從核心價值出發,自然能找到不為環境影響的正確之道。在《稻盛和夫 生存之道》裡,他以「利他之心」為核心,指出追求利他最終也將帶來利己的結果,並透過自己成功翻轉日本航空的經驗,強調「利他」的實踐價值。
閱讀更多
2025-03-17
稻盛和夫
編按: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罹癌後接觸佛法,並將自己的人生、經營經驗與佛法之道結合,悟出的新生存法則。因為這樣的 經歷 ,他體悟到人生與商場都充滿不確定性,此時必須回歸「本質思考」,從核心價值出發,自然能找到不為環境影響的正確之道。在《稻盛和夫 生存之道》裡,他以「利他之心」為核心,指出追求利他最終也將帶來利己的結果,並透過自己成功翻轉日本航空的經驗,強調「利他」的實踐價值。
閱讀更多
2025-03-14
盧恩惠
我遇過不少對於「透過心理諮商來療癒內心的過程」而感到好奇的人。他們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原理與步驟可以修復內心創傷?又該如何處理對父母的憤怒?萬一現在承受的內心創傷過於強烈,一定會害怕──若是貿然碰觸可能會使傷口變得更嚴重,我自己也曾有過這樣的恐懼。現在我想與各位分享,在我個人療癒內在的過程中,以及我所接觸的諮商者的療癒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共同的脈絡。
閱讀更多
2025-03-13
蔡佳伶整理
50歲的程小姐一直以來都因健康的生活習慣而維持窈窕身形,自從進入更年期後,她發現自己平時容易感到疲倦,情緒也較為波動,睡眠品質向來不錯的她,偶爾也會因為不明原因失眠。最讓她驚訝的是,纖細的她體重逐漸上升,腹部脂肪更是悄悄堆積,身體不再是曾經熟悉的模樣。面對鏡中陌生的自己,她坦言,「明明生活作息都沒變,身體卻像被更年期挾持了,失去主導權。」
閱讀更多
2025-03-12
盧恩惠
在德國心理治療師克勞蒂亞‧哈爾曼(Claudia Haarmann)所寫的《媽媽與女兒的心理學》(Mütter sind eben Mütter: Was Töchter und Mütter voneinander wissen sollten) 中, 對於媽媽無法愛女兒的原因提出以下見解:「某種東西」阻礙了母親給予女兒需要的東西。原因在於她的心房已上了束縛在她胸口的硬殼。牢牢貼緊的硬殼,怎麼也不會脫落。太過厚重的硬殼,甚至讓她沒辦法意識到自己的 經歷 有多糟。於是,被硬殼層層裹覆的母親,既無法感受女兒的痛苦,也無法同理那種痛苦。
閱讀更多
2025-03-11
周司麗
人們常說「人生如戲」。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戲劇。有的人的戲劇很精采,有的人的戲劇很枯燥,有的人的戲劇很悲涼……每個人的人生戲劇不同,在生活中 經歷 的事件和體驗就不同。關於人生戲劇存在一個問題:人究竟是在生命結束時,才完成劇本的書寫;還是劇本早已寫好,生命如何結束,只是劇本的一部分?
閱讀更多
2025-03-10
胡咪
婚姻是一場需要不斷磨合的長跑,而婚前的共識是這段旅程中最穩固的基石。透過六個話題的深入探討,一定能夠更全面地了解彼此,避免在婚後因為價值觀差異過大而產生不必要的摩擦。
閱讀更多
2/ 30
第 2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