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17
林芷揚
一位66歲女士患有「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因疾病已發展到末期,除了四肢和軀幹肌肉無力之外,幫助呼吸的肌肉也失去力氣,需仰賴非侵入性正壓呼吸器協助呼吸。雖然呼吸器需要額外自費租用,病人的兒子仍租了一台回家,希望讓母親舒服一點。不過,病人每次戴上呼吸器都感到面部壓迫、呼吸不順、胸悶不舒服,但不戴呼吸器,又覺得自己辜負了兒子的好意,很不安,心裡充滿罪惡感。該怎麼辦呢?
閱讀更多
2020-04-15
李春杏
接納需要學習需要勇氣,更需要時間來好好消化,儘管將心裡的猶豫先全部擱著,好好告訴父親自己心裡的糾結,好好跟父親說說從小到大的感謝與道歉,好好的告別,把愛說出口,讓父親有機會安息,讓自己有機會釋懷。
閱讀更多
2019-12-25
吳宛育
醫療團隊治療趙伯一段時間了,但七十多歲虛弱易跌倒的高危險病人,明明需要有人陪在床邊,他卻一直拒絕聘請看護,護理師只好照會我,前去看看他。原來趙伯拒絕僱請看護,是因為捨不得花錢。但我探詢了一下,國文老師退休、有退休金、有不動產等等,經濟狀況不至於太差,但趙伯就是不想花這個錢。
閱讀更多
2019-12-16
郭哲延
認識草伯,是因為護理師擔心低收入戶的他,經濟上難以負擔醫療費用,於是就和我聯繫了。
閱讀更多
2019-12-15
林芷揚
體育主播傅達仁因飽受胰臟癌折磨之苦,去年六月在瑞士的機構「尊嚴」(DIGNITAS)進行安樂善終。傅達仁過世後,兒子傅俊豪現擔任中華安樂善終立法促進會理事長,積極為國內善終權益奔走,14日受邀於燃點公民平台年會分享陪伴父親的心路歷程,並提到希望在現有的《病主法》增修條文,有條件允許末期病人執行安樂善終,無痛、安詳離世。
閱讀更多
2019-12-09
許禮安
到底是病人還是家屬無法承受打擊?通常是家屬以為病人無法承受打擊,可是這個必須要詢問病人才能認定啊!在沒問過病人之前,純粹只是家屬把想法投射到病人身上罷了。
閱讀更多
2019-12-09
許禮安
悲傷是非常個人化的情緒,按照安寧 療護 的標準:尊重病人的自主權與個別差異,我們應該要尊重每個人悲傷程度的深淺與時間的長短,而不是定一個公認的標準去譴責某些少數人太超過。
閱讀更多
2019-12-06
許禮安
當年我們的安寧病房才剛開始不久,誰都不是非常有經驗,但是大家集思廣益的結果,終於發現:阿純會織毛線,而且,以她現在只能臥床休息的體力,能替兒子做的恐怕也只有織毛線了。
閱讀更多
2019-12-01
林芷揚
台北市萬華區有一名志工王小姐,本身是失智症家屬及照顧者,她接受生命關懷教育培訓後,在鄰里間擔任志工,曾幫助一位長輩及早發現失智症,不只助人,自己也擁有滿滿收穫!
閱讀更多
2019-11-29
許禮安
人世間的陪伴有時、因緣有時,曲終人散是天經地義的,天長地久、海枯石爛,不是我們短暫的生命所能承諾的事。我們的親人其實也不是常相伴在我們身旁,我們常常置身在不同的時空中兩地相思。
閱讀更多
5/ 11
第 5頁,共 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