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1
郭美懿
近期天氣忽冷忽熱,清晨氣溫偏低,白天太陽露臉又使氣溫升高,劇烈日夜溫差讓人容易感冒、久咳、腸胃不適與關節痠痛。中醫師陳中奎表示,氣溫變化大的時候,容易影響人體的心血管、腸胃功能及免疫系統,建議可從保暖、去濕及飲食調理3方面調理,避免溫差大帶來的健康問題。
閱讀更多
2025-02-27
NOW健康
冬天是椎間盤突出好發季節,天冷肌肉緊繃,加上若在進行居家清潔時有搬重物、姿勢不良的情形,更容易閃到腰或造成椎間盤突出,出現腰痠背痛、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狀。除了復健治療,中醫也能有效舒緩椎間盤突出,透過針灸、推拿、中藥調理等方式,幫助患者減輕疼痛、改善不適。擔心開刀風險或術後後遺症的民眾,不妨考慮中醫療法,以溫和的方式告別疼痛。
閱讀更多
2025-01-15
NOW健康
強烈冷氣團來襲,民眾穿著厚外套走在路上,都不禁打冷顫,這時若能喝杯紅棗薑茶,來碗糯米粥,吃鍋羊肉爐,不僅是冬日一大享受,也能有助驅寒 暖身 ,讓人熱起來。
閱讀更多
2025-01-12
郭美懿
強烈大陸冷氣團襲台,全台有感降溫,今(1/12)晨本島平地最低溫為新北市石碇攝氏7.5度,金門縣金城鎮則出現4.9度低溫。不過,台大大氣科學博士林得恩示警,最冷時間還沒到,「今晚至明晨,冷乾加上風寒效應,將是這波冷空氣達到巔峰的時候。」氣象專家吳德榮更直指入夜強輻射冷卻發威,不排除出現5度左右極端低溫。天氣冷颼颼,許多人選擇泡湯來 暖身 禦寒,不過劇烈溫差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在喜愛泡澡、泡湯的日本,每年就有1.9萬人因「熱休克」喪命,死亡人數甚至超過交通事故。醫師建議,民眾泡湯應先適應水溫、且控制在40℃左右,時間則不宜超過30分鐘。另外,處於高溫環境也會加速水分流失,應適時補充水分,才能安全享受泡湯樂趣。
閱讀更多
2025-01-10
郭美懿
氣溫驟降,寒冷的天氣總讓人想待在房裡,來杯熱飲或吃高熱量的食物。但這些「暖」習慣卻容易讓身體積聚「內熱」,出現喉嚨乾癢、嘴巴破、煩躁上火等問題!中醫提倡「冬天涼補」,如仙草、豆花都屬於「清熱」的食物,只要熱熱吃,既能 暖身 ,又能有效清熱降火,但要注意切勿添加過多含糖配料,以免削弱涼補效果,還攝取過多糖份與熱量。
閱讀更多
2025-01-06
郭美懿整理
強烈冷氣團來襲,許多人會選擇薑茶、熱可可或熱咖啡來 暖身 ,但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卻示警,這些熱飲雖能提升體溫,但高溫恐刺激咽喉或胃壁,且熱茶、熱可可等都含有大量「咖啡因與糖」,喝多對健康有不良影響。而他最推薦的是「溫開水」,除能穩定體溫、不過度刺激,同時也促進血液循環,是寒冷天氣下非常溫和有效的保暖方法。
閱讀更多
2024-12-27
郭美懿
74歲監察院長陳菊驚傳健康亮紅燈,因中風正在高醫接受醫療照護,目前狀況穩定。據《壹蘋新聞網》報導,陳菊日前赴高醫健檢時發現腎臟腫瘤並手術摘除,但出院前一天卻突然感覺右下肢無力,檢查後確認是左側腦血管阻塞,隨即搶在黃金時間內展開治療,目前狀況穩定正調養中。據了解,這已經不是陳菊第一次中風,過去她在高雄市長任內也曾發生中風,一度不良於行,但後續復健情形良好,近期也多次在公共場合露臉。為什麼氣溫一降就容易中風?有哪些前兆?又該如何預防?
閱讀更多
2024-12-19
郭美懿
冷氣團接力報到,全台有感低溫,劇烈溫差易引發心臟及腦血管疾病,特別是「從被窩起床」、「洗澡前後」及「進出浴室」3瞬間衝擊最大。網路上也流傳一則「冬天洗澡順序」資訊,建議冬天應該依序從「臉+手腳→身體→頭」來洗澡,避免溫差增加心臟與腦血管負擔,真是這樣嗎?對此,國健署澄清並無有實證顯示「洗澡順序」和腦血管疾病有直接關係,反而是短時間過於激烈的環境溫度變化,與腦血管風險較為相關。醫師則建議,若從外頭低溫回到家,千萬別一進門就沖澡 暖身 ,而是等到身體回暖再洗澡,洗完澡之後,立即穿上保暖衣物。另外洗完澡也別直接赤腳踏出浴室,因為從溫暖浴缸或浴室地面一腳踩在冰地板的行為,有可能使血壓瞬間飆升,增加心肌梗塞等猝死風險。
閱讀更多
2024-11-27
蔡曉萱 整理
冬季氣溫驟降,不少失智症患者會出現動作卡住、四肢關節僵硬,東西拿不穩或忘記怎麼用等症狀,照顧者往往會擔心病情是否惡化?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舜穀指出,這些症狀可能只是受到寒冷天氣的影響,只要掌握正確的照護方式,就能協助長者度過寒冷的冬天。
閱讀更多
2024-11-15
國泰綜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 翁睿彥
每當秋老虎發威,氣溫忽高忽低,關節就開始卡卡的或疼痛起來了嗎?根據研究顯示,氣候變化與關節疼痛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當氣候變天時,關節疼痛的發作機率會增加20%,台灣的研究也發現,約2/3的關節或慢性疼痛病患在天氣變化時,症狀會加劇。這一現象提醒我們,天氣不僅會影響情緒與日常生活,也對身體健康產生不小的衝擊。
閱讀更多
1/ 15
第 1頁,共 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