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02
倫.奧德斯基
「做出一個完美的決定」,其實是個令人畏縮的前提,因為所有的決定都有其利弊,我們通常是面對幾個不完美的選擇,得在其中選一個出來。在每一種情況下,我們都有可能失去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並選擇一個有明顯缺點的選項。
閱讀更多
2022-08-30
李易紓整理
編按:主計總處日前公布7月失業率上升至3.78%,創下9個月以來新高,且預估8月還會再攀升。而在薪資方面,雖然今年1至6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4,262元,增幅達到3.02%,但物價同步上揚,實質經常性薪資41,452元,年減0.11%,是6年來同期首見負成長,顯示薪資成長跟不上通膨速度,實質薪資倒退嚕。特別是疫情尚未看到盡頭,讓在重災區包括觀光業、運輸業工作的民眾,只能苦撐甚至最後被迫轉職。有一位38歲客運司機,在社群平台分享自己雖然一個月薪水有5-7萬,但還是擔心飯碗有一天會不保,因此決心考國考。他說每天開車10小時,只有利用午休或休假時自修,而第一次準備國考就真的上榜,而且是全國第13名!(原文刊載於2022/6/7,更新時間為2022/8/30)
閱讀更多
2022-08-30
郭美懿
根據統計,台灣約有23至50萬人有心房顫動的疾病,60歲以上每100人就有4人罹患心房顫動,而80歲以上的族群,比例更拉高至1成。一旦發現「心臟怦怦跳」的不規律跳動狀況,就有可能是心房顫動,將大幅增加中風的危險!
閱讀更多
2022-08-18
郭美懿
台灣女性約在45歲開始進入更年期,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月經週期變得不規律,但如果停經後再出血,可別以為是身體「回春」,有可能是子宮內膜出現癌變!
閱讀更多
2022-08-17
林暐鈞
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報告,全球有超過5千萬名的失智者,到2050年預計將成長至1億5千2百萬人,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於2021年公布台灣失智人口已超過30萬人,2030年失智人口將倍增至逾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2位失智者,推估台灣年輕型失智症人口,30-64歲也多達12000人,45-64歲則為11324人。
閱讀更多
2022-08-16
林依榕整理
想要擁有好身材,許多人都知道可以靠飲食搭配運動,來達到增肌減脂的效果,但你知道其實有12種「燃燒系」食物,吃了能夠幫助身體消耗熱量、越吃越瘦嗎?
閱讀更多
2022-08-15
郭美懿整理
現代人追求速度與效率,「無人超商」、「機器自助結帳」等應用越見廣泛,就是想讓民眾節省排隊結帳的等待時間。然而在荷蘭,卻有一家連鎖超市Jumbo反其道而行,不但設立「聊天結帳」櫃檯,更堂皇擺上「不是趕時間而是想聊天」的標語,讓顧客想跟店員聊多久就聊多久。
閱讀更多
2022-08-14
謝玠揚
編按:煮蟹肉棒時,外包裝塑膠套到底要不要先拆掉呢?一派說法認為塑膠套加熱會溶出有毒物質,卻也有人認為耐熱材質的塑膠套可以使蟹肉棒不會散開,保存鮮味?有名火鍋店老闆上臉書爆料公社發文說,經營火鍋店5、6年都是把蟹肉棒連塑膠套一起放入火鍋內烹調,有客人使用外送平台點餐,以「吃到塑化劑」為由客訴,最終免單讓自己賠了170元,「整個吃完了,我也沒看見你死掉?」這位火鍋店老闆秀出照片,該客人以「蟹肉棒塑膠沒拆,火鍋那麼燙,整鍋都塑化劑不敢吃了」,並附上照片傳至外送平台進行客訴,而該平台也移除被反映的餐點,等於免單不用付錢。老闆認為,蟹肉棒拆開就會整個散掉,火鍋本來就很燙「消費者騙吃騙喝道行那麼高,熊貓還能退錢170元」,「要拆不拆是店家的事情,這樣子就會吃死人嗎?最後還不是把火鍋吃掉了?」不過,不少網友想法則是和老闆不太一樣,「有爭議就不要用蟹肉棒當食材比較好」、「沒拆過包裝,不代表就沒問題,少量塑化劑的確不會致死,但不好的東西就別讓客人吃下肚了」。「塑膠套本來就要拆,沒人一起丟下去煮的」、「如果我吃到蟹肉棒塑膠套沒拆,也會給負評」。食藥署曾在「食用玩家-食藥署」臉書粉絲團解釋,蟹肉棒塑膠套這個難以破解的鄉野傳說,常常都是五五波沒有結論讓人困擾,但建議還是不要嫌麻煩動手拆掉,因為塑膠材質不建議置於長時間高溫烹煮的環境!食藥署表示,嚴格來說,塑膠是一種高分子聚合物,有許多種塑膠材料,同時耐熱溫度會是一個範圍而非固定值,譬如:聚氯乙烯(PVC,耐熱60~80度)、高密度聚乙烯(HDPE,耐熱90~110度)、聚丙烯(PP,耐熱100~140度)、聚碳酸酯(PC,耐熱120~130度)等等材質,各種塑膠材質有其耐受溫度的範圍。由於塑膠類材質於高溫下的結構相對較不安定,並不建議長時間置於高溫烹煮的環境,建議料理前拆掉塑膠套是最保險的做法。(原文刊載於2020/1/8,更新時間為2022/8/14)
閱讀更多
2022-08-13
聯合新聞網 綜合報導
許多人吃早餐,常喜歡來一片麵包或是三明治。然而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麵包,如果長期大量食用,恐怕會對身體造成不良後果。近來日本內科醫師,就分析早餐吃麵包所帶來的負面缺點。
閱讀更多
2022-08-12
郭美懿
衛福部食藥署宣布明年(2023年)元旦起,現場調製的飲料只要含有 咖啡 因,都須標示 咖啡 因含量,並以紅、黃、綠3色標示。以健康成人為例,標示紅色的飲品每日上限為1杯、黃色則不超過2杯、綠色上限為3杯。不過許多食、飲品都含有 咖啡 因,醫師提醒不能只看燈號,要學習計算吃了多少 咖啡 因,避免攝取過量影響身體健康。
閱讀更多
27/ 30
第 27頁,共 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