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代謝症候群

顯示第 415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119

超音波掃到脂肪肝,不用管它?醫師:恐是肝炎、肝硬化、肝癌前奏曲,可用3招消滅它

tCol 2021-02-19

李易紓

超音波掃到脂肪肝,不用管它?醫師:恐是肝炎、肝硬化、肝癌前奏曲,可用3招消滅它

不少人在健康檢查時,透過腹部超音波診斷出脂肪肝,有脂肪肝的人,大多沒有特殊症狀,但脂肪肝依舊值得重視,是因為它不是單一疾病,而是和多重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都有關。

閱讀更多

不只皮膚癢!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醫師圖文解說

tCol 2021-02-03

照護線上

不只皮膚癢!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與心血管疾病高度相關,醫師圖文解說

王先生是異位性皮膚炎的老病患,從5歲開始便反覆發作,發作時往往導致皮膚搔癢難耐。畢業之後從事美髮業,經常要替客人洗頭髮、染頭髮,頻繁接觸洗染用品讓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更加嚴重。當症狀加劇時,王先生曾使用口服類固醇,甚至注射類固醇進行治療。

閱讀更多

傷腎臟原因多!不想洗腎,糖尿病、高血壓、抽菸、痛風9個常見風險不可不慎

tCol 2021-01-08

照護線上

傷腎臟原因多!不想洗腎,糖尿病、高血壓、抽菸、痛風9個常見風險不可不慎

民眾平常解尿的時候,若看到很多泡泡,大家心中都會緊張,擔心是不是敗腎或腎臟出問題,而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可能傷害腎臟的因素,究竟應該如何「顧腎」,又或是罹病的慢性腎臟病患者,平時應如何自處呢?請腎臟專家醫師來為你解說。

閱讀更多

脂肪肝無症狀,死亡風險卻高正常人1倍!改善脂肪肝的8個方法,醫師說肯做就見效

tCol 2021-01-04

李易紓

脂肪肝無症狀,死亡風險卻高正常人1倍!改善脂肪肝的8個方法,醫師說肯做就見效

不少人都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自己有脂肪肝!脂肪肝主要造成原因,包括肥胖、過度營養、高血脂、糖尿病控制不良、酗酒等,且因為脂肪肝無症狀,一般人常會輕忽脂肪肝對身體的影響。

閱讀更多

把天然植物小分子吃進去,享口福又不增胖!花蓮慈濟、長春藤攜手研究大突破

tCol 2020-12-03

李易紓

把天然植物小分子吃進去,享口福又不增胖!花蓮慈濟、長春藤攜手研究大突破

不忌口又能維持體重,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狀態,在不久的將來,民眾就能把「天然植物小分子」吃進去,除了輕鬆控制體重外,還能改善血糖、脂肪肝,提升免疫力!周四(12/3)在2020台灣醫療科技展上,長春藤生物科技舉辦研究發表會,針對再生醫學如何在體重控制,以及周邊血幹細胞的應用進行討論。

閱讀更多

中年後身體異常疲憊、體重減輕,確診為肝癌!肝臟是沉默器官,留意7症狀已是晚期

tCol 2020-09-21

NOW健康

中年後身體異常疲憊、體重減輕,確診為肝癌!肝臟是沉默器官,留意7症狀已是晚期

台灣曾被喻為B肝王國,平均每小時1人死於肝癌。晚期肝癌可用抗癌武器不多,不過,最新研究發現,免疫治療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可以提升腫瘤反應率達近3成,是一線傳統標靶治療的2至3倍,且近9成病友保持6個月疾病不惡化,近1年生活品質不惡化。

閱讀更多

50歲後,得大腸癌機率比流感還高?多數患者無症狀,4種篩檢及早做最重要

tCol 2020-08-28

生活i健康

50歲後,得大腸癌機率比流感還高?多數患者無症狀,4種篩檢及早做最重要

大腸直腸癌宛如無聲的殺手,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沒有症狀」。不過,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癌的治癒率和5年存活率可達90%,是醫師眼中適合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並可預防的癌症。

閱讀更多

40歲後「腰」愈來愈粗?別讓高血壓、腦中風報到,4招找回健康好體態

tCol 2020-08-25

林芷揚

40歲後「腰」愈來愈粗?別讓高血壓、腦中風報到,4招找回健康好體態

依據107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超過5成的40-64歲中年人口,三高中有一項異常(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且腰圍過粗的人,超過3成有「 代謝症候群 」。而 代謝症候群 是多種慢性疾病的危險因子,這些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6倍、高血壓是4倍、心臟病及腦中風也多達2倍。

閱讀更多

便祕,是睡不好害的嗎?改善排便問題、消化不良,注意3件事

tCol 2020-08-17

三島和夫, 伊藤和弘, 佐田節子

便祕,是睡不好害的嗎?改善排便問題、消化不良,注意3件事

排便不順的人都睡不好嗎?排便和睡眠乍看之下似乎沒什麼關聯,但其實兩者之間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有報告指出,有便祕等排便異常的人,比起排便正常的人,睡眠品質和量都比較低。

閱讀更多

慢性發炎可能增加癌症、高血壓風險 醫師:出現6個症狀,一定要留意

tCol 2020-08-07

黃智群, 張芸瑄

慢性發炎可能增加癌症、高血壓風險 醫師:出現6個症狀,一定要留意

傳統上,各醫學專科的病理學研究都是朝著該器官或組織特有的狀況去探究與分析,然而這樣的取向可能會有見樹不見林、或過度化約的疑慮。如果讀者看過流行病學資料或接觸過臨床個案,便可以發現有多種疾病經常會發生在一起(共病),且其嚴重度彼此連動。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