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條件: 想念

顯示第 101110 項,全部搜尋結果有 157

有重度憂鬱症的她,除了要經濟支援弟妹,還要照顧癌父病母...媽媽離世前告白:妳是我最棒的女兒!

tCol 2020-04-16

葉惠君 護理師

有重度憂鬱症的她,除了要經濟支援弟妹,還要照顧癌父病母...媽媽離世前告白:妳是我最棒的女兒!

那是一個悶熱的夏日午後,我和住院醫師一如往常地拉著行李箱,前往一個新個案家裡進行拜訪,正對著門牌核對地址,就聽到一陣咆哮。「X!我到底是不是妳的女兒?妳一定要這麼折磨我嗎?」讓初次訪視的我們愣在門外。

閱讀更多

50歲後的財務規劃,就是別再給子女金援!讓孩子獨立,你一定要放下這件事

tCol 2020-04-11

李佳蓉

50歲後的財務規劃,就是別再給子女金援!讓孩子獨立,你一定要放下這件事

從事保險業多年,一路走來,很多客戶都變成了朋友,我也看著他們的孩子一天天長大。理論上,當孩子踏出校園、進入社會,父母就可以卸下肩頭重擔,過起輕鬆的人生,然而,成年兒女無法經濟獨立,倚靠父母的收入度日,這樣的「啃老」例子也時有所聞。

閱讀更多

葬禮要花30萬!父母火化後不取回骨灰...一場終極的「零葬」,讓子女從墓地的重擔中解放出來

tCol 2020-02-03

島田裕巳

葬禮要花30萬!父母火化後不取回骨灰...一場終極的「零葬」,讓子女從墓地的重擔中解放出來

編按:生,老,病,死,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歷程。一般來說,台灣民眾花在治喪的費用,包括棺木、告別式、靈骨塔位的安放等,粗估約30萬元。當然,有些人認為儀式簡單隆重即可,有些人對靈堂佈置要求較高,根據家屬的需求不同,治喪費用將會有所增減。傳統觀念認為,父母的喪葬費用是子女的義務及應盡的孝道。隨著社會變遷,有些父母選擇簡化自己未來的葬禮,現在甚至還有「靈葬」的觀念;而這些新時代的治喪方式,對子女來說也能從過去沉重的負擔中得到解放。

閱讀更多

孩子長大就放他去飛,54歲的她開始為自己而活!快樂遊學歐洲、找回青春過往與夢想

tCol 2020-02-02

佩特拉

孩子長大就放他去飛,54歲的她開始為自己而活!快樂遊學歐洲、找回青春過往與夢想

Sylvia(胡宗慧)2019年將兒子送到美國讀書,54歲的她想找回自己的青春過往。她想去法國,卻意外學了西班牙文,順勢參加西班牙遊學團。在那裡她遇見一群好朋友,課程結束後與其中一位姐姐結伴,到馬德里、巴塞隆納2座城市自助旅行。這趟旅程意外精彩,她滿意道:「我確認了這是未來想要的旅行方式!」

閱讀更多

苦等兩年,母親開刀前一天卻走了...暖醫真情告白:懂得關懷家屬,是媽媽用生命教會我的事

tCol 2020-01-26

Icu醫師陳志金

苦等兩年,母親開刀前一天卻走了...暖醫真情告白:懂得關懷家屬,是媽媽用生命教會我的事

有人問,我為什麼可以寫出「救不了病人,要救家屬」這樣的文章?我說,這大部分來自於我從小的生活環境與體驗。還有人問,要讓醫師學會「同理」,有什麼辦法?可能要有人用「生命」去教~無論是自己的親人、病人、還是老師~

閱讀更多

40歲後我重視「內在美」,胖一點也無妨!當我決定放下「這些」,中年活得自信又快樂!

tCol 2020-01-15

伊莉莎白.德依

40歲後我重視「內在美」,胖一點也無妨!當我決定放下「這些」,中年活得自信又快樂!

雖然在那段缺乏安全感的日子裡,我總是覺得自己太胖,卻又有太多不足之處,但在別人的眼中,我其實是如此地身心協調,如此活躍於這個世界。這是多麼棒的禮物啊:可以活動、可以感受、可以活著。

閱讀更多

路嘉怡給未來50歲自己的一封信:活到半百了,請你放下那些過往人生裡不快樂的人事物

tCol 2020-01-09

路嘉怡

路嘉怡給未來50歲自己的一封信:活到半百了,請你放下那些過往人生裡不快樂的人事物

身為一個自圓其說界的高手,我要說,是因為走出了極度掙扎的四十歲卡關期,給五十歲的一封信在這時候,就會變得格外有意義。

閱讀更多

子女中年後還跟家人住,這樣好嗎?雪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很幸福,40歲還能這樣撒嬌很了不起

tCol 2020-01-08

雪兒Cher

子女中年後還跟家人住,這樣好嗎?雪兒:有父母陪伴的日子很幸福,40歲還能這樣撒嬌很了不起

有個旅人問我有沒有買房的想法,我完全沒有考慮就告訴他「沒有」。他回答「四海為家嗎?」我直接回答「我住家。」

閱讀更多

吳念真一場大病後,人生態度大轉彎:時間到了就該離開,別麻煩那麼多人

tCol 2020-01-08

王炘珏,口述/吳念真

吳念真一場大病後,人生態度大轉彎:時間到了就該離開,別麻煩那麼多人

2019年十二月,導演吳念真簽下了預立醫療決定書。年逾六十的他,一九年生了一場大病。他說,這份決定書會決定他人生最後的樣貌,也代表他對人生的態度。《今周刊》專訪吳念真,分享他簽署決定書的心路歷程,及對生命價值的解讀。人生最後一哩路該怎麼走得漂亮、走得尊嚴,以下是他第一人稱自述。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