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國人40歲以上脂肪肝發生率達40%,50後則上升至50%,等於每2個中年人就有1人罹患脂肪肝。脂肪肝會導致胰島素抗阻,形成代謝症候群,2023年國人10大死因當中,就有5項(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腎臟病)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加總死亡率高達30.2%。若再把胰島素阻抗納入考量,有部分惡性腫瘤也是因此而起。
行健大直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梁程超指出,當脂肪長時間堆積在肝臟中,就可能造成肝組織發炎、受損,若遲遲未改善,肝臟在反覆發炎癒合的過程中,會形成疤痕組織,就會一步步走向纖維化,嚴重者甚至會走向「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 。
這幾年他在門診觀察到,脂肪肝有年輕化趨勢,仔細詢問這些年輕患者,發現他們幾乎都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因為飲食習慣改變,過去幾乎只有酗酒才會得到的脂肪肝,現已成為全世界慢性肝病的主要元兇。
體重減輕5%,就能改善脂肪肝
治療脂肪肝沒有特效藥,但其實只要體重減輕5%,就有機會改善脂肪肝;體重減輕7%,可讓肝發炎指數下降;而體重若是減輕10%,更有機會改善脂肪性肝炎,而梁程超就是真實案例!
57歲的他從小食慾就好,國中3年期間體重狂增30公斤,而當時身高也才160幾公分,體重卻已達77公斤。在成為肝膽腸胃科醫師之後,梁程超仍未改變飲食習慣,特別愛吃米飯、肉類和水果,珍奶、拿鐵、焦糖瑪奇朵是看診必備,而餅乾、麵包是忙碌時解饞和充飢的食物,日常生活則長期久坐、盯電腦螢幕、缺乏運動。
45歲那年,身高173公分的他體重已達84公斤,醫院健檢報告紅字一片:不僅BMI值28、已達肥胖等級,超音波檢查有中度脂肪肝,也有高血壓、高血糖、高尿酸等三高問題,這才痛定思痛開始減肥。
醫師也會犯的5大減重迷思
有趣的是,他開始減重後,才發現自己也犯了許多減重者常見的迷思:
迷思1:少量多餐
過去看診空檔吃幾片蘇打餅乾、下午跟著護理師來一杯珍奶紓壓,竟是造成體重不斷上升的原因之一。
迷思2:少吃一些降低卡路里
本以為只要「吃進去的熱量少於每日消耗的熱量」就會瘦,但身體反而因此進入節能模式,幾次反覆下來,體重不減反增。
迷思3:以為吃大量水果很健康
水果內的果糖及葡萄糖都屬「單醣」,不僅容易被人體吸收,更易形成脂肪肝,進而降低胰島素敏感度,久而久之形成胰島素阻抗。此外,肝臟裡過多的三酸甘油酯還會被轉運出來,造成高膽固醇血症。
迷思4:吃脂肪就會胖
大眾對脂肪避之唯恐不及,也將其視為心臟病、高血壓等疾病的元兇,其實造成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禍首是「高碳水化合物」而非脂肪。
迷思5:相信體重機上的數字
以為體重機上的數字下降就是瘦了,殊不知減掉的可能是水分或肌肉。要瘦身,不能只是減重,而是要確確實實的減除身上多餘的「肥肉」,也就是「體脂肪」。
掌握「半醣飲食+進食順序」,1年半瘦18公斤
為了瘦身,他開始執行「半醣飲食」,搭配超慢跑與7分鐘運動,歷時1年半減掉18公斤,不僅消除脂肪肝、血壓恢復正常,胰島素阻抗指數也從嚴重程度的3.13,降到1.74的輕微等級,身體年齡更年輕了11歲!
梁程超解釋,所謂「半醣飲食」法,是將平常吃的碳水化合物減半、增加蛋白質和蔬菜量。蔬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餐食比例約是2:2:1,且在12小時內吃完三餐,另12小時完全禁食。
水果只在早餐吃一份,且種類多樣;早餐一定有「3杯」:1杯300~500cc的溫開水、1杯無糖豆漿、1杯手沖黑咖啡。而不論吃吐司、饅頭或酸種麵包,都會在吃完蛋及無糖豆漿等蛋白質後再吃。
進食順序是水→肉→菜→飯→果,先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讓血糖波動較小;而先吃蛋白質食物,也可以啟動升糖素,協助燃燒脂肪。晚餐則以肉類、海鮮等蛋白質及蔬菜為主,飯吃不多,若吃完肉類蔬菜已有飽足感就不吃飯。外食者也可以把握「減醣飲食2:2:1」與「進食順序」兩大原則。
梁程超的半醣飲食法
●蔬果、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比例=2:2:1
●務必在12小時內吃完三餐,另12小時完全禁食
●一天只在早餐吃1份包含數種的水果
●早餐有3杯:1杯300~500cc溫開水、1杯無糖豆漿、1杯手沖黑咖啡
●進食順序:水→肉→菜→飯→果,若吃完肉類、蔬菜已有飽足感就不吃飯
超慢跑+7分鐘間歇運動,降體脂及內臟脂肪
在健身方面,梁程超的減脂運動處方是超慢跑和7分鐘間歇運動。超慢跑的要訣是步幅小、步頻快、不痠、不痛、不硬、不喘。有減重需求的人,每次超慢跑要跑1小時以上,也可以拆成幾次在一天內跑完,一次至少 10分鐘以上,一周累積時數需達150分鐘。
至於「7分鐘間歇運動」,則屬於高強度間歇訓練(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簡稱HIIT)。每天只要挪出7分鐘,就能進行全身運動,還能增肌減脂,而且不用出門。這套運動包含12個動作,結合有氧和肌力訓練,每個動作進行30秒,中間休息10秒,全套循環完成一次為7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