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高度傳染的病毒性疾病,文獻上1人感染可傳給20人,不少民眾因此想搶打MMTR疫苗(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但疾病管制署副署長羅一鈞強調,國內群體保護力足夠,不用太擔心爆發麻疹會在台灣爆發大流行。目前僅建議兩類人自費打麻疹疫苗,1類是醫護人員,避免醫院群聚;第2類是要前往越南、印度等東南亞南亞等麻疹流行國家,可以考慮自費接種。
其實在1968年以前,台灣麻疹盛行率高,幾乎人人得過麻疹、具有免疫力;而1968~1981年(民國57至70年)這段期間出生的民眾,因為還沒全面實施疫苗接種,並非人人都得過麻疹並產生抗體,所以若有必要出入麻疹高風險區域的民眾,才需要考慮施打MMR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台灣在70末期針對幼兒全面施打麻疹疫苗,但幼時接種疫苗所產生的抗體,約莫15~20年就會隨時間而衰退,因此1981年以後出生的成人也不能掉以輕心。
亞東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廖國帆表示,麻疹是一種高度傳染的病毒性疾病,其潛伏期為10到12天,被傳染之後並不會馬上發病,但在發病的前後4天,約有9天時間具有傳染力,因此散播時間又長又強,對幼童、免疫力較弱的成人,以及孕婦造成的健康威脅不容忽視。
目前治療麻疹沒有特效藥或特定療法,只能採支持性療法,例如輸液、退燒與補充水分等。不過麻疹是自古就有的疫病,除了施打疫苗預防感染之外,中醫也能在麻疹的防治與護理上提供輔助與支持。
麻疹症狀及疾病進程
中醫觀點認為,麻疹屬於「麻毒時邪」,病邪自口鼻侵入,影響肺與脾。病程可分為3個階段:
感染初期(邪鬱肺衛):病邪鬱滯於肺與體表,會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及精神倦怠等症狀,發燒3~4天後,口腔黏膜上會出現白色的「柯氏斑點」,在開始發疹後1天會消失。
見形期(毒入氣分):感染7~18天後,通常會從耳後、顏面開始出現丘疹,並從臉部往下擴散至全身,伴隨高燒不退,皮疹呈玫瑰紅色,可能持續4~7天,嚴重的也可能持續更久。
收沒期(陰津耗傷):紅疹逐漸消退,可能伴隨脫皮與色素沉著,患者此時需調養身體,恢復陰津與元氣。
治療上鼓勵「麻不厭透」,3階段調理病體
廖國帆說,中醫治療麻疹強調「麻不厭透」,即鼓勵皮疹順利透發,以減少內部熱毒對正氣的損害,治療重點也會依病程不同而調整:
1.初期:以辛涼解表、清宣肺衛為主,常用蒲公英、大青葉、升麻、葛根等藥材煎服,以助皮疹順利透發。
2.見形期:疹點出齊且持續發熱,治療重點為涼血解毒,調和正氣與邪氣,以確保病程順利發展。
3.收沒期:皮疹消退後,患者陰津耗損,需養陰益氣、清解餘邪,可選用藥材如鮮蘆根、北沙參、麥冬煎湯代茶飲用,以促進身體恢復。
廖國帆指出,麻疹是一種可防可控的疾病,結合現代醫學的疫苗接種與中醫防治,能有效降低麻疹的發病風險。他建議,民眾還是應按計劃完成麻疹疫苗接種,這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其次,麻疹傳染力極強,因此疫情高峰期應避免前往人群密集或通風不良的場所,特別是避免與確診者密切接觸,以減少暴露的風險。3是保持環境衛生,室內維持良好通風,臥室內的溫濕度適宜,有助於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第4,應強化個人衛生,勤洗手、妥善處理鼻喉分泌物,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紙巾掩住口鼻,保持衛生。
第5、發熱與出疹期間,選擇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與油膩食物,恢復期應補充營養以促進身體修復,也要多注意水分補充。第6,律作息與運動,保持充足的睡眠與適度的運動,增強免疫力,幫助預防麻疹及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