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與知識是累積財富的基礎
每個人的金錢觀多少都受到原生家庭影響。
我祖父有10 幾個小孩,無法負擔龐大的教養費用,父親小學畢業後,13 歲就開始批發冰棒在平溪街上賣,大約在我出生時搬到木柵開雜貨店,開始逐漸擴充規模。
父親非常認真執著,後來也成為中盤商,客戶遍及平溪、菁桐、深坑、烏來、石碇和新店,極盛時期有3、4 台貨車送貨到各個雜貨店,而且經營2 間平價中心。
小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農曆過年前後店裡來客川流不息,父母便通宵開店,在店裡鋪紙板輪流睡覺,這算是第一代的24小時便利商店吧!
我當時覺得這樣太辛苦了,連放假也沒得休息,以後一定不要做這行,而且我記得聯考前一晚都還在幫忙顧店。
父親覺得讀書沒什麼用,從「社會大學」學到經驗能賺錢才重要,但是母親覺得教育很重要,從小送我們到私立學校勤管嚴教。
於是我們家3 個小孩一直擺盪在兩種極端思維中,常常要幫忙顧店,也要念課業壓力大的私立學校。小時候最討厭放長假和過年,別人放假就放假,我們放假卻要顧店。
藉由成長經驗,我從父親身上學到靠資本周轉才是快速累積財富的方式,勞力的回報有限;我從母親身上理解到知識的力量,單靠勞力無法擺脫勞碌宿命。
雖然因為個人興趣最終沒有承接家業,但我知道資本和知識的力量,獲得公共行政學士、企管碩士(主修會計)與財務金融博士等學位都和管理及商學相關。
既然沒有從商,那麼金融市場便是讓我長期累積資本,成為資本家的最佳路徑。知識讓我知道市場上誰在胡扯,以及如何控制自身的行為偏誤。
投資的最大風險是對自己一無所知
台灣投資人承擔的最大風險,便是不了解自己的實際財務操作能力、財務狀況、財務目標及需求,然後為了短期從金融市場中賺大錢,除了習慣在股市短線進出,通常也買了一堆不完全了解的金融商品。
投資理財常常是困擾許多人,卻又難以迴避的重要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先清楚回答以下問題:
1 你的收入有多少?
2 你的支出有多少?
3 你的資產和負債狀況如何?
4 你的短期、中期和長期財務目標有哪些?
5 你預計幾歲退休?
6 你希望退休後每個月有多少錢可以使用?
7 你短線操作績效真的比其他人好嗎?
8 你的主觀與客觀(亦即根據上述問題所決定的財務狀況下)風險承擔能力有多高?
9 你完全了解買進的金融商品有哪些潛在風險及報酬嗎?
10 你買進的金融商品符合自身財務狀況並能讓你達成財務目標嗎?
相信多數人都無法明確回答前述問題,加上各種行為偏誤的影響,常常在理財行為上毫無章法,或做出前後矛盾的決策。
要做出較好的投資理財規劃,得全盤了解自身財務狀況、收入與目標,這樣才能做出合適的資產配置,進而選取適合的金融商品。再者要充分了解一般人面對投資商品時常常陷入的錯誤及迷思,這樣才能避免投資不適合的金融商品。
勞保勞退一個月頂多25K,該如何靠0050補足月退5萬缺口?
想退休又覺得自己錢不夠?一般人很難想像自己的退休準備,應該如何開始?算算勞保、勞退,我們似乎一個月僅提領到19K~25K,想到自己老後日常開銷就發愁。
假若我們想老後每個月能有50K的月退,該怎麼補足25K的缺口呢?補足月退的缺口,你可以選擇「大盤指數型ETF」+「每月持續投入適當金額」+「10~30年的長期投資」,就可以做到。(注意:每個月投入的金額和年限都需要因個人情況試算)
想要長期買進,安然退休,你需要注意以下三件事:
1. 投資的時間越長越好
投資比的不是勇氣,是耐力。時間是投資最好的朋友,愈早開始長期規律投資,愈能發揮複利的巨大效果。
2. 選擇「大盤指數型ETF」
大盤指數型ETF是跟著大盤漲跌,以長期來看,大盤是持續向上。據統計,其市場平均報酬為7~9%。這樣的報酬率加上持續投入和複利的效果,財富增長比起短期進出買賣股票穩定且報酬更好。
3. 長期保持在市場之中
擇時短期進出有害績效,除了頻繁的短期進出,耗費交易手續費和繳納稅金外,還要再次找到適合進入市場的機會。
但這個「再次進場」的時機很難掌握,最後會變得買進成本更高,賣出又賺不到錢。
若透過持續投入,讓資金一直保持在市場裡,就可以完整享受到所有報酬。
作者簡介_周冠男
【學歷】
美國愛荷華大學財務金融學博士
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企管碩士(主修會計與財務)
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士
【現職】
政治大學財務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行政院國科會財金及會計學門召集人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長期買進:財金教授周冠男的42堂自制力投資課》
※ 本網站及作者所提供資訊僅供參考,投資人應自行承擔投資風險及投資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