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群人和小張同學了40年,大學住在宿舍一起搭伙了4年,最近才知道小張原來是喜歡吃葷食的。
可是當年大家都以為小張喜歡吃素食,所以為了配合他,搭伙時大家都盡量點青菜;沒想到小張卻說,他也以為大家都喜歡吃青菜,才佯裝自己喜歡素食。就這麼糊里糊塗,大家一起吃素4年,這個笑話直到最近才被揭發。
另一位友人是工程師,長年在電子公司研發部上班,很斯文、話不多,大家覺得他是宅男一枚,他退休後卻突然到學校擔任助理教授,越來越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最近跟我們聊AI和政治,一改常態,都沒有我們說話的份。
老後練習「做自己」,為自己而活
年長之後,有沒有發現身邊的朋友好像跟以前不一樣了,鮮明的個性彰顯出來:以前害羞的,現在很有想法,變得滔滔不絕;以前很活耀的,現在安靜得很;原來無肉不歡的,現在改吃素;原本黏在一起的夫妻,現在水火不容,改變之大,讓多年不見的友人都很驚訝。
熟齡之後,每個人都想要做自己,嘗試告別之前所有的束縛和隱忍。不只朋友變了,可能我們自己也變了,我輩們正以之前未曾出現過的一種「勇敢」模式做自己。
譬如,突然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喜好、拒絕自己不想做的事…,而這些改變,往往讓身邊多年的好友錯愕。有時他們會覺得,你怎麼變得這麼任性、甚至無理取鬧,但這其實都可能是我們在練習「做自己」的過程中,過與不及間的拿捏分寸而已。
以前為別人而活,現在要為自己而活。以前怕別人說三道四,怕別人不喜歡自己,現在突然覺得這些似乎都不重要了。畢竟在慢慢學習做自己的過程中,我們都太不熟悉原來的自己,所以要試著將它找回來,試著將心裡的話勇敢說出來,需要練習展現自己的風格。
展現自我但不妨礙他人,才是成熟
過與不及要拿捏,可以適度說出自己的想法,但不需要用一種「我已經年紀大了,沒有什麼好害怕」或是「我以前太保守了,現在不管這麼多,有話就說,想做什麼就做」一副豁出去的樣子。這種行為模式,在旁人看起來還真的有點嚇壞。
太做自己,不顧旁人是不應該產生的心態。
譬如在餐廳中大聲喧鬧,在公車、捷運上硬要求年輕人讓座,或在聚餐時問人尷尬話題、說出不合適的話,有時候當旁人提醒,還自覺「這把年紀了有什麼關係」。像這些心態和舉止就是很不恰當,雖然熟齡後要做自己,但以不妨礙別人為最大原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我最近出了新書《成熟大人說話課》,也時常反省自己的說話溝通和舉止行為,是不是達到了成熟大人的境界。
所謂成熟大人,是可以做自己但不妨礙別人,有同理心,可以體諒他人的處境,有智慧放下不管他人的事,可以理直而氣不壯,可以看破卻不點破,做自己的同時也可以讓周遭的人舒服。
做個不批判、不比較,勇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又具溫暖的人,才稱得上有資格「做自己」的成熟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