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很深,國七下學期某次月考成績單發下來,我皺著眉頭說:「這分數是怎樣?」她就崩潰了。
當時我覺得驚訝也委屈:「我又不是罵妳⋯⋯現在是連講都不能講了嗎?」
但與她懇談之後,我知道「成績不好」這事,已給她帶來極大壓力,讓她覺得自己糟透了,這時我自認不帶重量的一句話,就成為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沒錯,說真的,我的「關心」也沒錯,但眼前就「維持親子關係」來看,我調整自己的態度絕對比要求她自我調適更有效率,也是在穩定她情緒這件事上,我所能給的最大幫助。
所以我向她道歉:「媽媽很對不起,以後我在『分數』這件事上,不會再對妳有任何質疑。但也請妳體諒第一次當青少年媽媽的我,或許會不小心讓妳感覺受傷。如果真有這種情況,我希望妳明白我絕對不是故意的,也請妳提醒我好嗎?」
之後我確實不曾因她的成績,「在她面前」流露出一絲焦慮。
學習繞遠路沒關係 當「孩子走上頂樓」那一刻,才真正來不及
當時我也把這話告訴同樣憂慮的爸爸。他很難接受,覺得哪有這麼脆弱的?
我問他:「你在成長過程中,曾有什麼事讓你失去自信?或覺得自己糟透了嗎?」
我那清大電機研究所畢業的老公想了想,搖頭說沒有。
「對,我也沒有。因為我們兩個在『傳統體制內的考核』都沒太大問題。到了這個年紀,我們當然明白『成績不代表一切』,但在青少年時期,讀書、考試確實就是最大的成就感或挫敗感來源,這點從以前到現在都沒變。我們學生時期多數時間都是被肯定的,因此偶爾表現不佳,也不會否定自己,只覺得『下次努力點,一定過得了』。但她不是,她現在的想法是『我怎麼努力都沒有用』,這時再給她施加壓力,難保她不會直接放棄。我們必須接受,孩子不是我們,她跟我們個性不同、學習能力不同,內心的糾結與處理情緒的能力,自然也不同。」
「那萬一我們放手不管,成績一直沒起色,最後來不及了怎麼辦?」
「我們不是放手不管,只是不盯著眼前的成果看。說真的,我們倆這輩子結識這麼多優秀的人,他們真的是因為學歷、成績才如此成功嗎?還是因為人格特質,及選擇了適合自己的路?我們必須讓她明白,念個『好一點』的學校或科系,起步或許比較輕鬆,但未來能走的路真的很多,就算辛苦點、繞遠一點,也沒什麼。別讓她因為眼前,就失去對未來的信心。對我來說,在學習這條路上,沒有什麼是來不及的,只有當『孩子走上頂樓,坐上牆邊』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來不及』。」
我先生沉默了,他懂我要說的。「那我們現在要做什麼?」他問。
「就是陪伴。她是個會給自己壓力的人,我們就努力照顧她的情緒吧。」
考不好,我們去吃大餐
於是在每一次考試後,接到她「覺得自己這次真的很努力,為什麼還是考不好」的爆哭電話時,我只會說:「沒關係,妳再找機會跟老師討論看看。晚上我們先去吃頓好的再說。」
吃頓好的,對這位好吃的女孩來說,非常有用!所以考試考不好,我們去吃大餐;比賽成績不如預期,我們也去吃大餐。沒有什麼壞心情,是好好吃一頓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吃兩頓。
就這樣,我們一起走過大概有「一公升眼淚」的國中三年,除了「青春期親子衝突原因第一名」的手機使用問題外,我們幾乎沒有其他爭吵。
進入高中後,忙碌的社團活動和各種比賽,再次讓她得到許多成就感,情緒也漸漸穩定。可能是習慣不太漂亮的分數了(笑),也可能是內分泌、荷爾蒙造成的情緒失衡風暴逐漸趨緩了,但我認為不斷提醒她「知道自己的強項與戰場在哪」,這點非常重要。氣質與特長均偏向文組的她,在目前理組掛帥的社會氛圍與校園裡,很容易因為跟別人比成績或排名失去信心。我一再告訴她:「許多同學最後並不見得會跟妳在同個戰場上,所以妳只要穩穩的前進,走在自己的軌道上就好。」
「只要比昨天的自己好,就很棒了!」這話講起來簡單,但對處在升學壓力下的孩子來說,並不容易。
所以我不斷提醒自己,「學習抗壓」是孩子的必要功課,而身為父母,我至少要做到「不成為孩子的壓力」。
作者簡介_蕭彤雯
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台灣知名電視新聞主播、資深醫藥記者,投身新聞工作長達二十年。曾榮獲「第二屆卓越新聞獎」,並兩度入圍「廣播金鐘獎—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獎」。現任飛碟聯播網《生活同樂會》節目主持人以及多功能斜槓媽媽,身為「三明治世代」的一員,蕭彤雯親身經歷了各種家庭挑戰,包括自身罹癌、父母老年健康問題、子女成長等,即便不順遂衝擊著生活,卻依然保有樂觀,用輕鬆的心情破解各種人生關卡,著有《安胎順產教戰手冊》、《記者不是你想的那樣:蕭彤雯的新聞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