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老年生活準備而理財的第一步,是看清楚造成自己焦慮不安的根源:到底我要準備多少錢才夠?
這個答案,最難預估的地方在於:我們不知道自己會活多久。
其次是我們不知道自己能夠工作到幾歲?人生會不會碰上一些難以抵擋的不幸事故,造成我們被迫中途離開職場、無法再工作,失去了收入來源?
目前國人平均餘命落在81歲,女性又比男性高,達84歲,男性則是78歲。個人的壽命真的很難預估,家族病史、個人對健康的重視,或意外事故,都可能影響壽命。不過,大體上來說,只要重視運動與飲食、沒有特殊體質或罕見疾病、沒有罹患認知症(過去稱失智症),也沒有遭遇意外事故,現代人到70歲時,大體上都還是有精力可以工作。
我個人的建議是,若想要減少老後生活的焦慮不安,特別是不知道需要準備多少錢養老,最好的做法是,放棄退休的觀念,從年輕時就維持身體健康,然後挑一份不需要退休,而且是越老越值錢的工作,讓自己可以活到老做到老。
其次是發展自己的社交網絡,多交朋友。日本東京大學社會學系退休教授上野千鶴子在其著作《一個人的老後》系列中,就提到許多非財務方面的規劃,像是找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住、學會自己做家事等等,非常值得參考。
第三才是金錢方面的準備。
一個人若是因為從年輕就開始糟蹋自己的身體,導致老了之後需要一直看醫生、需要長期照護,甚至需要昂貴的治療,那麼,恐怕準備再多錢都不夠用。就算夠用,人生也只剩下治病。生活品質大打折扣的老年生活,真的能讓人感到開心嗎?
金錢可以讓我們到市場上購買我們需要,但自己辦不到的勞動力。因此,如果有家人或朋友可以代勞,就不一定要花錢請人幫忙。也就是說,退休生活準備金該準備多少,其實和健康狀態、工作能力與人際關係三個面向息息相關。金錢以外的面向準備的越充足,自己需要準備的金錢就越少。
而另一件讓國人普遍感到焦慮的事情就是老後居住問題(但我覺得往後社會趨勢將會大幅改變,因而無須太過焦慮)。許多台灣人拚了命都要買下自己的房子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認為台灣的租屋市場對老年人不友善,怕老了之後租不到房子。
台灣過去的人口結構是高齡人口少、中壯年乃至兒童人口多,那個時代的社會,房東自然更願意把房子租給收入逐漸穩定的青壯年。而根據國發會的資料,2039年後的台灣,三個國民裡就有一個65歲以上的高齡長者,再加上少子化情形日益嚴重,房東只想將房子租給青壯年人的想法,會一點一滴地隨著時代改變。比起擔心租不到房子,我倒是認為,改善老後居家生活環境反而更重要。
(圖片來源:《我36歲就退休》)
不少國人的房子,實在不宜退休生活使用。通用設計與照明不足、動線設計不良,甚至沒有緊急救護系統,都是亟待改造的部分。
至於理財方面,計算自己要準備多少退休生活準備金之前,需要先推估自己可能活到多少歲。目前的國人平均餘命是81歲,而25年前台灣的平均餘命是75歲。也就是我們可以假設,每25年平均餘命將增加6歲(但我想,最多加到100歲就好)。如果以我為例來推估,我大概可以活到87~90歲。
如果我決定70歲退休,那麼,我需要準備17到20年份的生活費,為方便計算,以下就以20年(240個月)為例。假設我和我太太兩個人每個月的個人支出各需要5萬元,那麼月家戶支出就是10萬元,乘以240個月,就是2400萬元。
10萬元其實是高估,而且已經加入了通貨膨脹造成的影響。青壯年時期的許多支出,都不是花在自己身上,人情往來、請客送禮、紅白包也不少。如果仔細計算,把現在的支出明細中關於工作、教育子女或奉養父母的部分剔除,真正花在自己身上的錢,其實不多。之前的章節我們也提到過,僅只有2到5成的支出是真正花在自己身上。
每個月10萬元的支出裡,還要再扣掉政府的年金給付或月退俸(若有)。假設我跟我太太兩個人退休後每個月各自都能領到2萬元的勞退年金,那麼,真正需要由我們自己支出的部分,只剩下6萬元。
6萬元×240個月=1440萬元。
需要自己準備的退休生活準備金,是不是頓時少了很多?
如果您選擇不退休,或者子女有能力給孝親費,甚至有房子,每個月可以收租,那麼,這些收入也可以加進來,從要自己準備的退休生活準備金中扣除。最後算出來的數字,就是得靠投資理財規劃自行準備的退休生活準備金金額。
若是不談資產傳承、不談其餘享樂,單純老後生活支出所需準備的金錢數字,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大,一對夫妻最多準備1000萬元新台幣應該就夠了。畢竟這筆錢也不是到了退休年紀之後,就完全不會再幫我們賺錢。實際上,長期放在金融市場的資金,釋放的越久,利滾利的越快。
作者簡介_李紹鋒
現任:•兆量投資股份有限公司投資董事•大師資訊董事
曾任:•Offshore Asset Management(HK)董事•龍馳投顧副總•伯瑞投顧副總•眾鑫投顧副總
本文摘自三民書局出版《我36歲就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