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絕對不是要勸你非買房不可,因為或許你根本「沒能力」買房,只是希望給「沒意願」買房的人一些提醒而已。此外,我也不會用「房地產」這三個字,因為這與「投資」相關。我會用「房子」這兩個字,只為「自住」而已。
不買房子的第一個迷思,也是最堅強的論述基礎,來自知名投資理財經典《富爸爸窮爸爸》。書中作者提到「房子是負債,不是資產。」其實這是斷章取義,作者有另一句話是「『買不起』的房子才是負債,『買得起』的房子就是資產。」我常說:「第一間房子不是拿來投資的,最重要的是『買得起』,把它當投資,就要『地段好』,那就買不起了。」
等到房價下跌 還是比等之前貴很多
第二個迷思是「少子化」一定會因為需求變少,而帶動房價下跌。以供需原理來說,這是非常合理的「推論」,但少子化的現象這麼多年了,「事實」卻是房價一路走高。或許有一天真的因此造成房價大幅修正,但萬一這件事一直沒發生呢?如果你從20年前就在等房價下跌,結果未來真的等到了,恐怕只是回到10年前的價位,還是比20年前貴很多。
第三個迷思是房價太不合理。有位知名教授從幾十年前就建議大家,要等到房價回到合理範圍再來買。大家若聽他的話,結果是永遠買不到房,但他自己前後已經買了四間房,因為他說他「買得起」。房價當然不合理,但如果回到大家認為的合理範圍,建商會倒、銀行呆帳會大增、股市會大跌,失業率會飆高、大家財富會嚴重縮水,屆時你還是買不起房。
第四個迷思是名人的加持,例如陳文茜說「有錢人都租房子。」我其實認同這句話,但她不是說「租房子都會變成有錢人」,而是說「有錢人有資格租房子,因為他老了租不到房子時,他買得起房子。」另外,曹興誠說「年輕人買房子,是最差勁的投資。」他講的是「投資」,不是「自住」,因為他年輕時就買了房子。
第五個迷思是錢應該靈活運用,拿去買股票可以賺更多。少數人投資真的厲害,確實能賺更多,但大多數人都是在股市賠錢。千萬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以為努力學習投資技巧,就能改變賠錢的命運!
買房後的安定感 遠高於股市套牢的煎熬
2022年初,網路上有一個很夯的討論:「如果有200萬元,該買台積電,還是該買房?」可能只有我支持買房,但截至目前,我還是對的。當時台積電被譽為「護國神山」,股價650元以上。若拿去買台積電,過了兩年終於解套,但你拿去買房,先不論房價近期大漲,光拿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所帶來的安定感,就勝過套牢台積電的煎熬。台積電當然可能繼續漲,但房價已經不回頭了。
面對這種股票可以賺更多的言論,我只想用「股票是想像的,房子是確定的。」這句話來回應。兩者都可能高檔套牢,但股票的損失就是資產的直接減少,但房子拿來自住,至少還有一個具體的財產。
第六個迷思是如果能繼承房子,就不必自己買。現在普遍少子化,很多人都是獨身子女,如果父母又有房子,確實用繼承就能取得。如果你有這種背景,我只能恭喜你,因為你從一出生就贏在起跑點。不過,有兩件事可能無法讓你太得意,一是繼承的房子和你現在的工作地點或生活圈距離太遠,例如你住在大都市,而父母的老家在鄉下;二是父母可能非常長壽,你必須到老年時才能繼承。
人生選擇題 要現在還是老後過得好?
第七個迷思是租房子不必背幾十年的房貸,生活品質當然會比較好。我完全不能反駁這個論點,因為每一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要過的生活方式。你選擇「現在」過得比別人好,但真的不能保證「老後」仍然過得比別人好。
第八個迷思是萬一未來失業,房貸繳不出來,不只沒了房子,之前繳的錢也將全數損失。這當然是可能的風險,但我聽到更多的例子是,一旦買了房子之後,就會更積極努力工作,然後更想拼命賺錢。
買房子當然是人生最重大的決定之一,要不要買也是你必須自己做的決定。無論你決定租或買,只希望你永遠不要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