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靜最近密集出國,玩了西班牙和葡萄牙3個星期,回來2天後又趕著去了東非大遷徙,還沒來得及跟她碰到面,她又傳訊息說因為看了陸劇《去有風的地方》,往雲南大理追風了。沒想到連續兩個月的密集出國之後,她累得病倒了,莫名的病毒攻擊,讓她身體變得疲累無力,醫生說得休養一陣子。
去看她的時候,她竟苦笑說「沒想到玩也這麼累」,原本還興沖沖地跟我說年底想要挑戰南極之旅,現在得重新安排自己的節奏。因為她突然發現,50過後體力不如從前,「玩」要有很好的體力,尤其是趕行程的時候,早出晚歸,雖然心情放鬆,但身體卻很疲憊。
精彩第三人生,也要量力而為
很多人跟小靜一樣,在疫情解封後報復性出國,密集的安排行程,有些是歐美長線的連續走訪,有的是與日韓東南亞等地的短線旅行相互交錯。這樣的行程規劃中,似乎沒有給予足夠的休息時間,行李箱停在家門口,還沒來得及整理,就要再度啟程。尤其是涉及跨時區,面對時差的挑戰,儘管心靈或許仍充滿激情,但身體已經開始吃不消。
因此我發現,身邊有許多朋友從國外歸來,不約而同地帶著種種不適,有的感冒發燒、喉嚨痛、流鼻水,有的則是身體某些部位出現問題,還有些人更是反覆感冒。總歸原因,大多數歸咎於身體的疲憊,過度勞累、免疫力下降,使得病毒得以乘虛而入。
雖然我建議朋友們要積極活出第三人生,鼓勵一年做3件重要的事,一年學一樣東西,但是這些事情都還是要量力而為,尤其我們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背景都不一樣。無論如何,我們一定要了解自己身體的起伏,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太緊或太鬆都不好。
我自己也是如此,50過後還是興致勃勃衝出第三人生,一年做3件想要做的事情。但從去年開始,我也漸漸放下,不給自己這麼高的標準,傾聽自己身體的聲音,不讓自己為了追求這些目標而勉強自己;而是隨著身體的節奏,安排自己時程要游刃有餘。
學習說不,放過自己,就算一年只完成1件事,只要快樂滿足也該覺得是值得的。
為旅行留空白,享受而非負擔
疲憊的身體,終究會在情緒和生理狀況上表現出來。這讓我深刻體認到,出國的頻率不能過於頻繁,或者至少應該在兩次旅行之間,空出一些空檔時間,給予身體足夠的休息和適應機會,調整生活節奏,方能再度踏上旅程。
我個人也有類似經歷。去年夏天接連造訪土耳其、歐洲、日本、泰國等地,隨著幾個月的不斷奔波,不僅讓身體難以適應,連我自己都感到對旅行的熱情降低。
所有事物都有其極限,尤其是當我們不再年輕,更需要給予身體應有的尊重。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在遨遊世界的同時,保持身心的平衡,讓旅行成為一種享受而非負擔。
旅行原本是一種放鬆身心的方式,讓我們置身於新奇的景色和環境中,暫時遠離日常的瑣事和壓力,讓身心得到釋放和休息。但是當頻率頻繁了,就失去了這層意義。這可以從經常出差的人身上看到這種疲憊。密集的旅行不但不能釋放壓力,反而成為壓力的來源。
適度的漫遊世界,仍然是一種極具價值的生活體驗。透過旅行,我們可以獲得視野的開拓、自我成長的機會、身心的放鬆,更能夠激發我們的創造力。因此,在安排旅行計畫時,不妨注重平衡,最重要的是事前的準備工作以及事後的心得回想,在每段旅遊中間,至少間隔兩個星期以上,讓旅行成為一種美好而有益的冒險,而不是身體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