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多歲工作穩定、有房有存款 就能樂觀迎退休? 必學!財務健康A段班都在做的事

五十多歲工作穩定、有房有存款  就能樂觀迎退休?   必學!財務健康A段班都在做的事

為掌握身體健康狀況,民眾多會定期到醫院健康檢查,卻鮮少為了解「財務健康狀況」做資產健檢,也因此容易錯失挽救機會。

藉由國泰世華銀行進行的「二○二三台灣全民財務健康大調查」,得以窺見台灣全民財務健康全貌,讓每個人都能夠距離「提早退休」更進一步。

從踏入社會以來,王先生一直把「有土斯有財」視為打造人生財務堡壘的最高指導原則,始終認為只要有了房子,加上勞保、勞退年金,就能擁有一個安穩的退休生活。一路奉行至今,五十多歲、仍在職的他,近來卻對這個鐵律開始打了問號。

 

「如今距離退休年限只剩不到十年,卻發現環境已經大不同,物價飛漲不停,更別說隨著年歲漸長、日益增加的醫療費用;其實很擔心自己手上只有幾百萬元的存款現金,是否足夠照顧家人與安享退休生活?」

 

根據二○二一年聯合國普惠金融倡議報告指出:「財務健康的定義,在於考量個人或家庭能否妥善管理當前財務與債務,並對於未來的財務規畫具備信心及安全感。」那麼,你對自己的財務狀況具備信心和安全感嗎?或是像王先生一樣,到了屆退年齡,才發現自己仍然必須為錢擔心?

 

對此,國泰世華銀行於今年五至六月間進行「二○二三台灣全民財務健康大調查」,就是運用聯合國普惠金融倡議財務健康衡量方法,並納入心理富足項目,共計五大構面;且將總體經濟納入評分機制,嘗試為國人的財務狀況來一趟徹底「健檢」。

 

「為掌握身體健康狀況,民眾多會定期到醫院健康檢查,卻鮮少為了解『財務健康狀況』做資產健檢,也因此容易錯失挽救機會。」國泰世華銀行資深副總經理胡醒賢點出大調查的起心動念:「我們開始思考財務健康的定義,更好奇是不是每個人都了解自己的財務健康狀況。」

 

藉由超過兩萬份的調查樣本數,台灣全民財務健康全貌也逐漸浮現。國泰世華的分析顯示,全民財務健康平均為五十九.二分,優於「財務脆弱」狀態(定義為五十分),顯示出台灣全民已具備一定程度健康體質,不過,若與代表「財務健全」狀態的七十分相比,顯然,還有相當程度的補強空間。

 

財務規畫

 

財務規畫

 

財務規畫

 

儲蓄觀念深  國人風險抵抗力佳  

 

若進一步探討各構面,調查分析顯示,國人在「風險抵抗力」的表現最佳;國泰世華推論其中原因,可能在於台灣民眾儲蓄的觀念根深柢固,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民眾儲蓄率由一二年的三○%增長至二二年的四一%,等於每月薪水四成皆用於儲蓄。

 

反映在財務健康上,也能看出明顯的差距。在被國泰世華認為「財務健康良好」的受訪者中,落實儲蓄習慣的比率高達七七%,相對的,「財務健康不佳」的族群中,無法落實儲蓄或根本沒有儲蓄習慣的人就占了八七%,甚至有高達二一%的人,過著入不敷出的生活。

 

除了儲蓄以及日常支出,「緊急預備金」也是財務風險抵抗力的至關重要一環,有助於在突發狀況下提供經濟緩衝。調查顯示,當被問到「一周內籌措十萬元的能力」時,財務健康良好者有九五%表示「可支應全部費用」;財務健康不佳者,僅有二二%可支應全部費用,另有一○%的人完全籌不到錢。

 

若以「收入中斷可維持基本生活多久」來觀察,財務健康良好者中,八四%已準備好六個月以上緊急預備金,但財務健康不佳者,緊急預備金不足六個月的高達九二%。

 

不過,上面的分析多少含有「結果論」的概念,關鍵的問題在於,從財務健康不佳到財務健康良好的距離究竟有多遠,如何跨出改善財務健檢紅字、晉升成為財務健康寶寶的關鍵一步?

 

財務目標

 

財務目標

 

設定目標  財務變好變壞關鍵分水嶺

 

在本次調查中,如果針對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下的族群分析,可以發現,「設定目標」,應該就是財務人生向上走或向下走的第一道關鍵分水嶺。

 

在總計超過兩萬份的調查樣本中,年收入在百萬元以下者超過一萬七千人,在這當中,表示「有設定財務目標」者約占六六%,「未設定財務目標」者則約三四%。細看這兩個族群對諸多財務健康指標的填答結果,則能概略感受到「設定目標」的差異。

 

舉例來說,當被問到「對於支付日常基本生活開銷」的感受時,即使低於百萬元的年收入並不算高,但「已有設定財務目標」者當中,卻有四五%受訪者認為「容易或非常容易負擔」,且有多餘閒錢進行其他規畫或享受生活;至於「沒有財務目標」者,僅有三一%認為容易負擔,而認為對支應日常開銷感到辛苦的,則高達六九%。

 

另一個更實際的差別,是目前已經擁有的流動資產,也就是包含現金在內等可快速變現應急的財富狀況。同樣以前面的調查對象分析,在這部分,「有設定目標」者當中,將近四分之一都表示已擁有超過百萬元的流動資產,代表他們即使年收未達百萬元,但已能循著目標採取適當的理財行動加速累積財富;至於「未設定財務目標」者,僅有十五%表示已有百萬流動資產。

 

簡單看,設定財務目標,不僅能夠在支付日常開銷之餘騰出閒錢,也能加速財富累積,而其中原因,或許在於「有目標,才能進一步培養儲蓄習慣,並且主動接觸金融與投資知識。」這個結論,同樣來自於調查結果。

 

在年收百萬元以下族群中,將近九成的「有財務目標」受訪者表示,平時會盡量克制花費甚或建立穩定的儲蓄習慣;相同的問題,「未設定財務目標」者的選填比率則降至六一%。

 

更重要的是,調查顯示,有財務目標者當中高達十七%表示,「對金融、投資有充足知識」,比無財務目標規畫者的四%多出一大截;再者,有設定目標者不僅願意主動吸收相關知識,更願意以實際的投資理財行動進而累積財富,或者達到實戰練兵、修練未來理財功力的效果,調查顯示,有目標的族群中,「對金融、投資有一定認識,且願意經常進行投資」的比率,高達過半數的五四%,遠高於「無目標」族群的二四%。

 

換言之,有設定財務目標的族群,往往更願意主動接觸財金知識,並且,或許也因為更願意克制消費、騰出一定的閒置資金,所以也更有能力嘗試實際的投資理財行動。而這個差別,又再一次加速了財富累積的進程。

 

相同年收級距下,提升財務健康3錦囊

 

熟金融投資者  財富成長優於預期

 

「過去一年,您的財富成長速度是否符合預期?」在被問到這個問題時,自認對金融投資知識有一定程度以上認識的族群中,高達五八%受訪者的回答是「符合預期或優於預期」,其中認為「優於預期」者約達二一.三%;相對的,自認「缺乏金融投資知識」者當中,則有六二.五%表示,過去一年財富成長的速度「比預期低」。

 

從上述結果來看,有設定財務目標,顯然才有依據目標而執行計畫的行動方針;有行動方針,也才會有意識地執行紀律消費、紀律投資,乃至於主動學習各種投資理財的必要知識、累積投資理財經驗……。國泰世華解釋,透過設定財務目標,可更清楚努力方向,適時調整腳步,實踐自己的夢想藍圖。

 

確實,若回頭再看這份調查中各類財務狀況者的特質,財務健康良好者,大部分會有清楚的財務目標且持續執行;財務健康不佳者,對自己的財務目標較無想法,在支出部分也較隨意。例如,財務健康良好者有九成的人具有財務目標,但財務健康不佳者,超過一半沒有財務目標;財務健康良好者定期檢視財務的人超過一半,財務健康不佳者僅有十八%定期檢視財務。

 

另外,若以六十一萬至一百萬元收入區間的民眾為例,財務健康良好者,能熟悉金融知識且付諸行動投資之占比為二五%;反之,財務健康不良者,九五%自認不完全熟悉金融知識,且其中有八%表示,在不具備金融知識下仍經常投資,著實令人捏一把冷汗。

 

設定財務目標如此關鍵,更可延伸至人生最終的退休規畫。退休規畫是每個人的必修課,且在通膨與長壽大趨勢下,愈早有退休規畫的意識,就有機會提前達成退休的夢想。

 

但縮短退休的準備捷徑,實際上該如何實現?多數民眾對「退休」僅有一個模糊的印象,有些人認為自己年紀還不大,似乎不用這麼早想到退休的事,或是覺得不用特意規畫,但最終極有可能不但難以實現提早退休,甚至臨老才發覺大事不妙。

 

相反地,藉由縝密規畫與嚴謹執行紀律,要在法定退休年齡六十五歲前退休,是極為可能的。這次財務健康調查,就將有能力提早退休者定義為「四十五至五十四歲且預計五年內或已退休者」,或是「五十五至六十四歲且已退休者」,國泰世華也從樣本中篩選出這兩類次族群,並觀察這兩類族群在各題目的選擇進行歸納,藉以比對提早退休族群的思惟與行為模式。

 

根據調查與歸納結果,可以發現較能掌握自身財務狀況,並具備風險意識或擁有較為充足的金融及投資理財知識者,能夠提早退休的比率明顯較其他人更高。例如在做好因應風險準備上,能夠提早退休的人,有七二%自認對大環境變動已做好準備;債務方面,有六一%無負債、九五%僅有一項以下的債務,六一%具財務目標且執行中、六七%投資意願高。

 

台灣人退休關鍵數字

 

盤點》提早退休族  有四大特點

 

整體來說,國泰世華整理出提早退休人士的特點,包括了:一、具風險意識,對收入中斷或緊急預備金皆有充足準備;二、對自身財務有規畫、頻繁檢視財務狀況或保險保障較為充足;三、有充足金融及投資理財知識或投資意願較高;四、建立財務紀律並優先處理自身債務,使其不影響日常生活。

 

由上述結果可以發現,一個人能否提早退休,其實並不一定僅與收入或資產的多少有關聯,包括風險意識、財務規畫、財務紀律和理財知識等,這些個人可以控制的行為改變,都對提早退休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因此民眾在努力提升工作收入之餘,也必須進行影響甚巨的財務規畫等重要工作,才能確保安心退休,或達成提早退休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