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廢水排入海,最快1年後抵台!海產還能吃嗎?食藥署點名「13種海鮮」加強檢測

福島核廢水排入海,最快1年後抵台!海產還能吃嗎?食藥署點名「13種海鮮」加強檢測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核處理水」貯水槽預估明年滿溢,日本政府決定8/24中午12點起,開始將核廢水排入海,不只福島當地漁民擔心影響生計,也引起中港澳以及韓國嚴正抗議,並祭出禁止相關海產品輸入政策。不少台灣民眾也擔心,台灣沿海會不會受到影響,海產還能吃嗎?

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國內知名的毒物科專家顏宗海表示,氚雖然不會穿透皮膚,但吃進體內恐是另一回事,民眾若有疑慮,可優先食用國內魚產品。他也呼籲食藥署與原能會等主管機關,不只要針對日本進口水產品做檢測,也應主動偵測台灣沿海捕獲的魚產品,為民眾健康把關。

(原文刊載於2023/8/25,更新時間為2023/8/28)

 

福島核災發生至今逾12年,東京電力利用淨化裝置去除氚以外的多數輻射物質,最後變成「核處理水」,計畫利用大量海水稀釋逾百倍,達到日本氚濃度排放標準的1/40以下,再透過海底管道排放到1公里外的外海,預估17天內排放首批共7800噸核處理水,整體要花30年左右才能排放完畢。

 

而據中央氣象局於臉書「報氣候」指出,原能會和氣象局合作建置「放射性物質海域擴散海洋資訊平台」,針對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為期10年歷史擴散分析,部份含氚廢水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

 

對此,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同時也是國內知名的毒物科專家顏宗海表示,若依東京電力規劃,先將氚以外的多數輻射物質過衄,且利用大量海水稀釋逾百倍,濃度達到每公升1500貝克以下,是沒有問題的。但各界就擔心排放時間長達30年,期間是否每次排放都能依循此標準?尤其海水內若有高濃度的氚污染到海產,也可能有增加罹癌風險的疑慮。

 

顏宗海解釋,其實氚在日常生活中並不罕見,如國外部分地下道的夜間照明系統就使用到氚,而其環境半衰期為12.3年,對人體則是7~14天,且其穿透率差,「一張紙就能檔掉。」不過氚雖然不會穿透皮膚,但吃進體內恐怕是另一回事,顏宗海建議民眾若有疑慮,可優先食用國內魚產品。

 

另外,中韓民眾瘋狂囤積海鹽,近日有媒體走訪超市、賣場,發現台灣似乎也出現搶購潮,有店員指稱1公斤袋裝精製鹽一上架就被買走大半,顏宗海則指出,鹽畢竟是調味品,民眾不可能大量食用,對身體的影響不若食品大。

 

13種海鮮加強檢測,專家示警:這3類先別吃

 

有不少民眾擔憂,日本排放核廢水,海產會不會受汙染、吃了是否影響健康?

 

食藥署表示,暫不打算改變日本食品邊境管制措施,但考量到海洋擴散、廢水排放以及食物鏈等因素,部分「底棲類」會被氚廢水排放點和洋流影響的可能性較高,將優先加強抽驗13種水產品,包括「日本海藻、牡蠣、白甘、青甘、海參、章魚、蟹類、沙丁魚、秋刀魚、鯖魚、鮭魚、北寄貝及海鰻」。

 

香港食物及環境衛生諮詢委員會主席梁美儀受訪時則建議民眾,即日起少吃黑鮪魚等大型魚類、貝蚌類以及底棲性魚類。

 

她解釋,因為像黑鮪魚這種大型魚類,屬於食物鏈較高層,會吸收不同汙染物:底棲性魚類是因為海床泥土易有汙染物沉澱、濃度較高,貝蚌類則是會過濾水中有機物。因此暫不建議食用,避免對人體有害。

 

 

延伸閱讀:

吃深海魚 每周別超過半個巴掌大

 

大型海魚易累積甲基汞,安全食用這樣吃

 

事實上,過去顏宗海也曾提及,深海魚類是食物鏈的頂端,越大型的魚類,體內累積有毒物質含量也就越高,其中最令人擔心的是魚體內甲基汞含量。如果長期食用,可能會導致慢性中毒,出現神經毒性,懷孕的婦女是高危險族群,因為甲基汞會影響腹中胎兒的腦部神經發育。

 

深海大魚包括鯨魚、鯊魚、旗魚、鮪魚、油魚等,顏宗海說,目前食品藥物管理署訂立的含量標準值為2ppm以下,按此標準,體重五十公斤的人,每周最好不要超過八十公克,約半個巴掌大。由於生魚片來源通常都是深海大魚,因此喜歡大啖生魚片的民眾應當適量攝取,才能避免吃到過多甲基汞。

 

那魚到底要怎麼吃才好?台安醫院營養師曾祺指出,魚類雖屬優質蛋白質,終究是食物不是藥品,無法單量達成某種效果,民眾不一定得餐餐吃到魚,如果沒魚可以吃,可以用豆腐、瘦肉、豬腿肉、雞蛋等來替換,這些也都是優質蛋白質,像她自己就不會刻意吃魚,但要吃魚時一定選新鮮的魚來吃。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