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確診症狀與第一次不同?完全接種疫苗還是會再染疫?
雖然疫情下降,但近期許多人再次出現「二度確診」。二度確診COVID-19可能產生的症狀,取決於先前感染的嚴重程度、所涉及的病毒種類變異和人的免疫反應等因素。
再次感染常見症狀可能包括:發燒、咳嗽、氣短或呼吸困難、疲勞、肌肉或身體酸痛、頭痛、味覺或嗅覺喪失、咽喉腫痛、鼻塞或流鼻涕、噁心或嘔吐、腹瀉。
上述的症狀聽起來,似乎和初次感染的症狀其實差異不大。不過,如果病毒已經變異為免疫系統不能很好辨的新種類,就會導致不同的免疫反應,也會出現嚴重程度不一的症狀。
雖然大多數感染過COVID-19的人至少對病毒產生了某種程度的免疫力,但新變種病毒的出現,意味著免疫力可能無法提供完全的保護,接種疫苗仍然是預防COVID-19及其變種的有效方法。
然而,即使一個人已經完全接種了疫苗,也是可能發生二度感染,所以如果有感染史或是有較高的嚴重疾病風險,還是建議尋求醫療協助及進一步評估。
延伸閱讀:
二次確診嚴重度比第一次低?哪些族群要吃抗病毒藥物?
如前面提到的部分,再次感染COVID-19的症狀會跟個人身體狀況及病毒的變異種類有相關,所以二次確診的危險性跟第一次確診是不太容易去比較的。但有文獻指出,二次確診的患者雖然不常見,但嚴重度似乎有略微上升,長新冠症狀的比例也較高。
而哪些人群可能要特別注意二次確診呢?主要還是像老年人、有糖尿病或心臟病等潛在健康狀況者,以及免疫系統較弱或者甚至是有免疫疾病的人。
這類型的族群,一來是身體狀況、抵抗力及免疫力都較低,二來都是需要較常出現在醫療場域的族群,這些都是比較有可能二次確診,同時也是風險症狀會是比較高的一批患者。而針對這些族群,建議還是要做好自身的基本防護及完整施打疫苗。
目前二次確診時還需要吃抗病毒藥物嗎?依據現行的法規,抗病毒仍是會建議使用在高危險族群的初期感染。高危險族群包括:年齡大於65歲、癌症、糖尿病、慢性腎病、心血管疾病(不含高血壓)、慢性肺疾、結核病、慢性肝病、失能、精神疾病、失智症、BMI≧30、懷孕(或產後6週內)、影響免疫功能之疾病。
二次確診的居家照護重點?醫叮嚀:3種營養來源要補充
如果二次確診後症狀不嚴重,又抽不出時間到診所的患者,可以直接到藥局購買一些感冒相關的藥物,搭配閱讀盒裝說明及初步詢問藥師,應該就可以獲得初步的症狀緩解。如果症狀還是相對嚴重的話,建議還是到診所和是醫院尋求進一步的評估和治療。
飲食的部分,原則上就是清淡飲食、少量多餐為主,特別要避免一些辣油炸及太過滾燙的食物,咖啡也請酌量引用(建議每日一杯以內),菸酒當然能免則免。另外也請記得多補充水分及電解質,讓身體可以獲得足夠的補給。如果可以的話,也建議多攝取一些維他命B群、維他命C及鋅,幫助身體可以盡快的恢復。
至於如何預防重複感染,基本上還是建議減少出沒在人潮擁擠的區域,如果必須要去的話,建議可以考慮配戴口罩及多洗手。另外,保持規律的運動、健康飲食、充足睡眠及一些保健食品的攝取也能有所幫助。
延伸閱讀:
二次確診與腸病毒如何區分?併發症比新冠更嚴重?
近期又將進入腸病毒高峰,如何簡易辨別是二次確診或感染腸病毒?哪些情況發生應盡快就醫?
二次確診的患者多半是高燒及上呼吸道症狀為主,而腸病毒雖然可以引發多種疾病,其中很多是沒有症狀的感染,或只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的輕微症狀。其中兩個常見的像是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及疱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可能會引起吞嚥疼痛及手腳紅疹,患者自己也可以多多注意。
※本文授權自潮健康,本文為節錄版,原文見此。
延伸閱讀:
免疫力無痛升級! 營養師教飲食7點原則:避免二次確診風險
染疫、打完3劑仍會「二次感染」? 專家曝真相:未來「多次染疫」將成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