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愛小孩,可是我更愛我太太!有了小孩之後,她沒那麼在乎我,我覺得自己很像失戀

我也愛小孩,可是我更愛我太太!有了小孩之後,她沒那麼在乎我,我覺得自己很像失戀

家庭是構成社會的基本單位。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或許聽過類似的話:「孩子,爸媽希望你長大以後,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在我們的文化裡,對於父母角色──更多時候是對「母親」這個角色,有較高的期待與標準,以求將社會安定的功能發揮到最大。

 

不過,讓我們想一想:家庭中,有父母和你的親子關係、你與孩子的親子關係、你與配偶的伴侶關係、孩子們的手足關係……哪一種會是家庭裡最基本、也最重要的關係呢?

 

「大家都羨慕我們,但我們不太好……」

 

阿強和小芬進了諮商室後,各據一方坐下,兩人都表情僵硬。

 

這對三十多歲的年輕夫妻結婚近七年,有兩個孩子,女兒五歲、兒子兩歲半。小芬在懷老大時,便決定自己照顧小孩而辭去工作,全心擔任全職媽媽。

 

這次諮商是阿強主動提出,希望太太和自己一起來諮商,談談他們的關係與溝通問題

 

阿強先開口說:「我們沒有什麼大問題,經濟算小康,就是老二出生以後……其實狀況從女兒出生後就有了,只是生了老二之後更明顯。我覺得我們愈來愈常吵架,也變得沒有什麼共同話題,除了小孩,還是只有小孩。」

 

小芬回應:「其實別人看我們家,應該覺得算不錯。我只是覺得他好像長不大,一副還是單身的樣子,下班回家後只會滑手機,不然就是盯著電視看,很多事情都要我講了,他才做。他上班累,我帶孩子一天下來也很累啊。我在廚房做晚餐,希望他陪一下小孩,他偏偏只盯著電視,小孩無聊了就去找我,但我在忙啊!這怎麼教人不生氣!」

 

會談一開始,兩人對於問題各自表述看法。通常我不急著回應或解決他們的問題,我想先知道,「如果諮商有效果,你們期待會發生什麼改變?」試著透過討論,看看夫妻之間如何互動,以及我們會如何開始產生共識。

 

「你們期待關係會發生什麼改變?」

 

兩人互看一眼,接著阿強說:「我希望我們有多一些時間相處,可以比較了解彼此,也能夠有比較好的溝通。」

 

我再問:「若有比較多的相處時間、比較好的溝通,會讓你們的關係有什麼改變?」

 

阿強表示:「至少兩個人會比較有話題,像以前一樣。以前我們是無話不談的。」

 

我問小芬:「你呢?」

 

「可能期待變得更和諧吧。」她回答。

 

「怎麼說?」

 

「我出身單親家庭,我和弟弟是爸爸帶大的。可能因為都是男生吧,少了母親的那種溫暖,所以自己有小孩之後,我就想一定要給孩子們溫暖的家。」小芬看阿強一眼。「我們做父母的一直有衝突,對小孩也不好。所以他說要來諮商,我們共學團也有媽媽這樣建議,我就想一起來試試看。」

 

我說:「我特別同意你講的,如果父母一直有衝突,對孩子也不好。我感覺你很用心於『母親』這個角色。你覺得如果關係可以更和諧,你和阿強的關係會有什麼改變呢?」

 

小芬說:「關係比較好,應該比較不容易吵架,我會感覺他有參與這個家庭,而不只是一個空殼子回到家,什麼事都還得我自己處理。有時候想和他討論小孩要上什麼課程或是分享事情,一吵就都不想講了。」

 

我點點頭,再問:「如果你們關係變好,還會有什麼不一樣呢?」

 

阿強很快接話說:「就是像以前那樣無話不談的好朋友,而且很親密。」

 

「你同意嗎?或是有不同的想法?」我問小芬。

 

「我覺得對吧。我們交往三年多才結婚,認識都快十年了,應該算很了解彼此。以前感情真的很好,滿多話好聊,觀念可以交流,現在卻好像常常在生氣。通常是我生氣,晚上他想靠近我,但我不想理他,我覺得好累。」她話音哽咽。「有時候也覺得滿委屈的,很孤單……」

 

房間裡只剩下小芬的啜泣聲。

 

我靜靜地看著她,沒有接話。

 

阿強拍了拍妻子的肩膀,抽了幾張衛生紙給她,另一手握著她的手,而小芬沒有推開丈夫。

 

這時候,也許就是無聲勝有聲吧。

 

幾分鐘過後,阿強說:「我知道她需要我幫忙,只是我下班後也很累,很想放空;有時會想念以前兩個人下班後,在家喝點小酒配影集的日子。可能這樣讓她感到很孤單和委屈吧。」

 

小芬接著說:「別人看我們這樣的組合,覺得很羨慕:公婆住樓下,但各住各的,不太管我們;他的薪水算不錯,加上我們沒有房貸壓力,基本上可說沒什麼經濟上的煩惱,我可以實現全職陪小孩的夢想。別人都看我們很好,但我自己知道我們愈來愈不好。」

 

當了父母後,感覺卻像失戀

 

世界上最困難的任務,或許是好好地把孩子帶大。我們的文化與價值觀驅使我們盡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於是我們用盡全力為孩子負起全責,孩子變成一切的首要。

 

然而,我們太過於強調「親子關係」這條軸線,卻容易忽略家庭起源於「夫妻關係」這條軸線發展,才衍生出親子關係來支持孩子健康地長大。

 

矛盾的是,從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伴侶之間那唯一的、具有排他性的親密感便自然消失了。為什麼呢?因為有一個新生命的連結介入兩人的親密關係之中。

 

「小芬很努力經營這個家,真的很用心,會注意我的健康,還有小孩的健康和陪伴什麼的。她可能就是又忙、又累,應該也覺得很委屈吧。」阿強說。

 

我問小芬:「你覺得呢?老公說的這些是你的心情嗎?」

 

她點點頭。「嗯。我很需要他和我一起,卻覺得兩個人好像更遠了……」

 

我回應:「我看到你們剛剛那一幕,特別是小芬哭泣時,阿強伸手安撫,這過程讓我滿被觸動的。雖然你們說彼此有很多衝突,可是那一刻,我感受到你們對彼此的在乎,兩人在關係中的感情連結是很深的!」

 

小芬又點點頭。「我知道我們還是很在乎對方,只是搞不清楚怎麼回事,現在真的滿容易起衝突,連小孩都有感覺。」

 

我問:「小孩怎麼樣有感覺?」

 

「有時候我們倆不高興,互相講話比較大聲,然後就冷戰。小孩都知道,尤其是老大,她已經很會講話了,會叫弟弟『安靜,不然爸爸媽媽會生氣』。」小芬回。

 

阿強看著她,說:「還有你記得嗎?端午節那天,你爸媽和我爸媽來我們家吃飯。」

 

小芬點頭。阿強繼續對我說:「我女兒居然拉著弟弟,在阿公和阿嬤面前表演爸媽吵架的樣子。那時候,她爸假裝看電視,沒有反應。我媽後來偷偷問我是不是常吵架,有點擔心我們。」

 

小芬接著說:「對呀,那天我嚇一跳。我們已經很小心地不在他們面前吵很凶,沒想到小孩都知道。」

 

這確實是常被忽略的地方。大人以為孩子年紀小,就認知發展而言,應該什麼都不懂。但臨床的實務經驗告訴我,孩子其實什麼都懂,只是礙於認知發展的成熟度有限、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不像大人般頭頭是道。

 

這世界上,小孩可能是唯一比夫妻本身更在乎夫妻關係互動的人,因為爸媽對孩子來說,就是他的家與安全感的來源。

 

「你花在夫妻關係的時間有多少?」

 

我說:「你們很用心在家裡,像是負責經濟、照顧孩子與家務。不過,單純地各司其職是很難把家庭經營好的。家庭中,有夫妻關係、親子關係與手足關係,你們想一想:一天之中,自己花最多時間在哪種關係?而哪種關係反而是你們投入最少的?」

 

阿強說:「我花費最多時間的就是工作吧。以前下班後有兩人時光,現在很少了。對小孩也花得滿少的,和太太比,我是真的少。」

 

小芬問我:「我應該是花最多時間在孩子身上,這樣不對嗎?」

 

夫妻會談的過程中,很容易落入「對錯」的思維,希望自己的努力是對的,怕自己是做錯的一方。我們都在這個歷程中,學習去看見關係的互動。

 

其實,「彼此凝聚共識的過程」與「如何讓彼此重新在一起」,會是比對、錯更有價值的部分。

 

「你們有發現雙方投入最少的是什麼嗎?」我問:「關於怎麼會變成這樣,有什麼想法?」

 

小芬回答:「投入最少的,應該是夫妻關係吧。」

 

「對啊,就是夫妻關係。」阿強對她說:「你說我長不大,其實我是不想改變,因為我不想失戀。」

 

我問他:「怎麼說不想失戀?」

 

 

「這樣講可能很不好……我也愛小孩,可是我更愛我太太。有了小孩之後,她好像沒那麼在乎我,我覺得自己很像失戀。」

 

我邀請小芬回應,她苦笑說:「我沒想到有這麼嚴重耶,還以為我們相愛的這點默契是有的。」

 

阿強對她說:「我知道你愛家、愛孩子,沒有愛,你不會做這麼多。可是我真的感覺我們不太好,就像你說的,別人看我們好像不錯,但並非如此。」

 

「可能真的是有了孩子之後,我們兩人的相處時間少了很多吧。」小芬也同意。

 

我問:「你們兩人像今天這樣單獨出門,上一回是什麼時候?」

 

小芬看了看阿強,笑著說:「就是上個禮拜來諮商的時候吧!」

 

「你們都發現了,自己對於夫妻關係的投入是最少的。當然,量多不代表品質就一定好,但沒有投入,自然也不會有質量的改變。所以你們要不要討論看看,可以怎麼辦呢?」我說。

 

阿強與小芬開始重新檢視從婚前、婚後到生子前後,彼此關係的發展與轉變。

 

兩人都仍在乎這段關係,是這段討論能夠展開的基礎。但如何能產生真實的改變、如何創造彼此的互動空間,則需要雙方都願意調整。

 

「親愛的,我們來約會吧!」

 

諮商進行了一段時日,阿強與小芬之間的緊繃情況有所緩解,於是我和他們討論是否將原本每週一次的夫妻諮商,調整為隔週一次。

 

討論中,還有一項新的行動──

 

「你們來諮商的時候,孩子都怎麼安排呢?」我好奇地問。

 

小芬說:「我公婆會幫忙顧小孩。他們知道我們的狀況,很贊同我們來上夫妻課程。」

 

「接下來改成隔週諮商,那不用諮商的那一週呢?」

 

她毫不遲疑地回答:「回家顧小孩啊!」

 

「我們去約會啦,爸媽會幫我們顧小孩。」阿強牽起小芬的手。

 

小芬笑著回他:「真的可以嗎?」

 

阿強說:「反正他們知道我們來上課。」

 

小芬笑得更開心了。「好像可以耶。我很久沒被你約了!」

 

我也鼓勵兩人的自發行動,因為諮商總有結束的一天,但是關係的轉變,需要靠彼此不斷在生活中改變與實踐才行。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給愛一個機會:婚姻諮商》,寶瓶文化出版, 羅子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