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沒有「老了靠孩子」這回事!60歲媽媽告白:我也想有自己的生活「不想被照顧父母綁住」

在法國,沒有「老了靠孩子」這回事!60歲媽媽告白:我也想有自己的生活「不想被照顧父母綁住」

大家常常說,西方人比起東方人,家庭觀念相對薄弱,我其實沒有很認同。我認識的很多法國人,都選擇住在離父母家近的地方,或是週末常常回家看家人,甚至某些家庭還設定每週日為「家庭日」,讓全家人可以團聚吃飯。

 

「我才剛退休,我才不要我的生活被『照顧父母』這件事綁住呢!」

 

夏日炎炎,在鄉下與 A 的一群親戚好友們聚餐,享受著庭園餐敘時,他的母親 E 這話在餐桌上一出,我口裡的麵包差點沒噎著。等等,這話能說嗎?這麼直接?再怎麼說,那不也是養育她長大的親生父母?

 

我默默地替 E 捏了把冷汗,悄悄再看看周圍其他人的反應,沒想到大家都一派自然,紛紛附和道:「妳是對的!妳有妳自己的生活,才剛開始要享受不用工作的人生,怎麼可能花那麼多時間在他們身邊。」「就是說啊,妳要替自己多想想!」周遭七嘴八舌地,無一不認同她的說法。

 

兒女應該「無條件」對父母好嗎?

 

E 的父親,兩個月前因為糖尿病惡化,切掉腳趾,目前傷口還在復原,也必須重新學習走路,因此仍在醫院休養中;而 E 的母親,則是長期因年紀太大、身體漸衰,無法行走,需要有人幫忙上下床與帶去便溺,兩人都是已年近 9 旬的高齡。

 

在 E 的父親生病之前,以往會有看護在固定時間前來幫忙照顧 E 的母親,但是現在父親也病了,只能讓老婆去醫院給人照顧。在法國,住院是免費的,還含餐和專人照顧,但畢竟不是老人養護中心,病情一旦好轉了也會被安排出院,不是老人長期能待的解方。

 

這天,我受到的衝擊是,法國人對家庭觀的「自由」與「自我」。從亞洲人視角來看,文章開頭那句極為「直接」的話,根本就是大逆不道,違反了「父母老了就應該要由我們照顧」、「百善孝為先」的觀念。

 

小時睡前總會聽《三十六孝》錄音帶故事的我,一直認為社會的常理,即是父母有難,子女們應該不顧自身地犧牲奉獻;然而我後來才知道,在法國的字典裡,沒有「孝順」這個詞彙。

 

以往在教中文的課堂裡,我曾經跟學生解釋「孝順」的概念,但必須運用大量的例子,才能使他們明白這個字所要表達的含義。這個以下對上的尊敬;盡可能滿足父母、不忤逆他們;甚至隱含著某種義務意義的字,其實也意味著,違背這樣的觀念會受到大眾道德輿論與譴責的壓力。

 

教課時還有學生問我:「那麼老師,如果父母對你們不好,你們也得對他好嗎?這不是很沒有邏輯嗎?」每個法國家庭的狀況不同、家庭關係與相處模式因人而異,這點放諸四海皆是;而成年後,法國人對於自己的生活,通常主要會聽循自己內心的感受與決定,鮮少會惦記著「對父母的責任感」、進而做出委屈自己的選擇。

 

法國沒有孝親費,養老照護費也非由子女負擔?

 

再回到庭院餐敘的場景,E 繼續和大家訴說她的煩惱:「如果送父母去養老院,一個人一個月就要兩萬,我爸說他不要付這個錢。就算我跟我弟能補貼一點,還是太貴了。可是如果他們不願意去養老院,我弟又還在工作,我不就要當他們兩個人的 24 小時看護?我可一點都不想。」說完,她還不忘補了一個大白眼。

 

在台灣,父母老了,當兒女的盡力放下手邊工作來照顧他們,好像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何況 E 已經退休了,不是有很多時間可以幫忙照顧嗎?即便她說的論點我也覺得很有道理──她有她想做的事、她也需要她的自由,但如果換成是我面臨她所面對的這個困境,我好像沒辦法如此直接了當地和親戚朋友傾訴這些「內心煩惱」,深怕會被人指責不孝敬長輩、自私自利。

 

再者,在台灣,不少人覺得「長大後孩子應該替父母出錢」;但聽起來,E 似乎沒有打算替父母負擔住養老院的花費,只會補貼不夠的部分,這樣看來,她的父母得用自己存的錢養老?沒有「老了靠孩子」這種道理嗎?E 還告訴我們,她去醫院探望父親時,偶爾會改開父親的車、用父親的信用卡來刷油錢,因為「路程很遠,油錢也不便宜」,加上這趟路「本來就是為了他才得去」。

 

「不是啊,我的退休金也不多,而且還沒付完房貸,說真的,我哪來多餘的錢幫他們出全部……」E 的兒子 A 也在一旁幫忙向我解釋,「在法國,這很合理、很正常,父母跟孩子,各自出要花在自己身上的錢。當然也是看個人的能力範圍,有多餘的錢、家庭關係又不錯的話,通常應該也會幫忙出。」

 

語畢,A 轉頭望向 E,「不過媽,不管他們願不願意,說實話,如果你自己的生活不想被他們吃掉,就送他們去養老院吧。」A 身為被外公、外婆疼愛的長孫,仍為自己母親自由自在的生活護航。

 

故事聽到這裡,大家可能會猜想 E 是不是和自己的父母處得不好,才對他們這麼「冷血」?在這裡必須澄清,她雖然是這麼抱怨著,但她就住在父母親家旁邊,父母生病前,平常每天都會去寒暄問暖,照顧不能走路的母親生活起居。

 

事實上,他們的家庭關係很親近,平時照顧父母也算是盡心盡力;只不過對於某些事情,E 切割得很乾淨──也就是「他們有他們的生活」,而「我也有我的」。面對父母的衰老與生病,她不過是坦白了點,試著理性看待,希望自己能在有自己的生活與自由之餘,照顧雙親,而不是百分之百的犧牲。

 

聽到我說起台灣很多孩子都會給家裡「孝親費」,金額有些採「自由心證」,有些父母則會規定孩子工作後每個月付給家裡多少錢,一整桌的法國人,無不大吃一驚,紛紛表示:「什麼?父母自己都有賺錢,為什麼還要跟小孩拿錢?」「在法國這種事我連聽都沒聽過!通常只有父母沒收入或退休後有困難,孩子才可能會幫忙。」「難不成你們生了孩子,就是要他們長大工作來還債啊?」

 

法國家庭對「親人死亡」的觀念辯證

 

飯後,我提議幫忙洗碗,一邊洗著碗,E 一邊對我叨唸著剛剛未完的話題:「我想一想,我小的時候父母也是都在工作,我是被保母一手帶大的。現在他們老了,我讓別人照顧他們,也很合理吧?」

 

聽到這話,我心裡不免又震了一下。我們孝敬長輩,就是覺得小時候受父母的養育之恩,他們老了我們也應該照護他們,是天經地義;這還真是我第一次聽到有人反倒怨嘆起,小時候父母也沒有花全部的時間在自己身上,為何現在又得親身花這麼多時間照顧他們──兩者雖然都是用「他怎麼對我、我怎麼對他」的「平等」角度看待,結論卻是大相徑庭。

 

「妳想想看,假設父母還會再活 10 年,我現在 60 歲了,等於到 70 歲都還得照顧他們,如果到時候我也病了,那麼不就完全沒享受到我自己的退休生活了嗎?」把擦好的碗盤放入櫃子裡,E 沒注意到我臉上的詫異,一臉認真地繼續說:「我之後還想飛去澳洲看我二兒子幾個月,真的不想被綁在這裡。」

 

在台灣,我們可能會覺得正因父母老了,更應當珍惜時間陪伴他們;而 E 此番話,在我們聽起來,似乎是將父母視為像是拖油瓶的牽絆。

 

我們會把「長命百歲」這句祝福語送給各個長輩,希望他們注重養生、活得更久;多數人也會極力避免談論親人的「死」,更不太可能會向他人抱怨「我爸媽要是再活幾年,會造成我的困擾」這類話語──但法國人似乎把「死亡」這件事看得很開,講話也都非常直接,就算很愛家人,在餐桌上也完全不忌諱這樣的話題,例如:哪天他們死了,應該怎麼樣;他們再活也不會很久;或是你們以後的遺產會有什麼等等。

 

兒子 A 說:「我覺得人老了、不健康了,真的應該離開。想想他們在病床上動都不能動,苟延殘喘也不快樂,到底延長他們的生命、加深子女的負擔,有什麼意義?」

 

E 嘆了一口氣,說道:「我的心情其實很複雜,內心也很掙扎。雖然每天照顧他們的確讓我很煩,但是我也不可能把他們送去瑞士安樂死,他們是我的父母親,我愛他們,我也還沒做好他們離開人世的心理準備呀。只不過我三天兩頭往醫院跑,真的很累,我也不知道該怎麼做才好。」

 

西方家庭觀真的比較「薄弱」?

 

大家常常說,西方人比起東方人,家庭觀念相對薄弱,我其實沒有很認同。我認識的很多法國人,都選擇住在離父母家近的地方,或是週末常常回家看家人,甚至某些家庭還設定每週日為「家庭日」,讓全家人可以團聚吃飯。

 

在法國,父母一般讓孩子獨立得早,成年後多半不再資助孩子的經濟,孩子也很少會與父母同住,原因是雙方都想保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自己的生活,父母和小孩也都各自擁有自己的社交圈,不一定會想常常跟彼此膩在一起,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相愛。稍微不同的是,許多亞洲父母的愛,會反映在不希望和孩子有太大距離,對於在經濟上資助兒女的時間也較長,而有時對於小孩的關心,也反倒成為孩子的壓力。

 

經過思辨,我發現「想盡辦法回報父母」的意識,常常會造成人們認為自己要多陪伴父母才是「孝順」;多幫他們出錢、多買禮物才是「盡孝道」,而這有時僅是一種未經思考的動作。個體自由與孝道之間,又該如何拿捏與取捨?要「犧牲奉獻」到什麼地步?我想無論在東西方,只要對父母有愛,都是一場剪不斷、理還亂的兒女情長。

 

作者簡介_迷瑞 meRui

迷瑞(meRui),著迷迷失在異文化世界裡的瑞。21 歲初次到法國交換後,意外開啟了與法國牽扯不斷的命運。

台師大華語教學所畢,在法國大學教中文。

FaceBook: @ruistoryteller

Instagram: @ruistoryteller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