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直講孩子打電動、不念書,做得好的地方全忘了!校長:你兒子寫的文章刊在報紙上

媽媽一直講孩子打電動、不念書,做得好的地方全忘了!校長:你兒子寫的文章刊在報紙上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前陣子,我去一所偏鄉的學校演講。講座結束後,有個認真聽講的媽媽舉手發問。這位媽媽滔滔不絕說著兒子讓她擔心的地方,例如作業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做、英文單字背好久都背不起來、念書不專心、愛打電動、約定晚上十點交手機,總是拖拖拉拉不肯交等等。

 

因為媽媽看起來很焦慮,我也洗耳恭聽。媽媽講了好多事情,但聽起來似乎都是小事,沒有更嚴重的狀況,如打架、欺負同學、出言不遜、傷害自己或他人等;而且這些不愛念書、愛打電動、拖拖拉拉的狀況,其實也很常見。

 

聽了五分鐘後,我忍不住打斷媽媽。我問她:「那孩子有什麼做得好的地方嗎?」

 

媽媽愣了一下:「我好像想不太到耶……」

 

停了幾秒後,媽媽又忍不住開始講上次要孩子背幾個單字,孩子背了半天,背不起來,且好像要孩子的命似的,害我也擔心起這孩子的未來該怎麼辦。但校長忍不住了,他打斷媽媽的話:「你知道你的兒子寫的文章刊在報紙上嗎?」

 

這位媽媽搖頭,校長把報紙遞給媽媽。

 

大人可以做的,是當一個偵探,找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其實,不是所有的孩子寫的文章都有機會刊在報紙上。孩子的文章能刊在報紙上,代表這是他用心的作品,而且寫得還不錯,才有上報的機會。

 

但我們注意到的往往是孩子的問題行為,於是我們不斷地嘮叨,希望孩子可以改變,例如催促孩子︰「不要再打電動、趕快去念書。」事實上,我們可能忽略了孩子也有好的行為,我們很容易將孩子做得好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

 

當我們認為孩子做得好的事情都是理所當然,例如︰念書是學生的本分,本來就應該要幫忙照顧弟弟妹妹。那麼我們注意到的,就都會是孩子的缺點。

 

當孩子察覺︰我做得好的事情,你都沒看見,你卻不停地責備我做不好的地方。有些孩子會更努力做好,但有些孩子可能因此產生「習得無助感」(註),開始自暴自棄,選擇擺爛。

 

當孩子擺爛,父母可能更焦慮,對孩子有更多嘮叨,孩子就對父母更加反彈,而導致惡性循環,親子衝突愈發嚴重。

 

其實,孩子的努力都希望被看見。如果這位媽媽看見孩子的文章被刊登在報紙上,能真心地肯定孩子。孩子感受到媽媽對自己的肯定,孩子可能就更喜歡,也更願意寫文章,這就是改變的開始。他可能學業成績依然不好,但國文這一科,他的學習動機可能因此能增強一點點,甚至願意投稿下一篇文章呢。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當一個偵探,不是找碴;而是找到孩子每一個小小的好,然後努力「放大」孩子每一個小小的改變。

 

你可能會說,我的孩子寫的文章並沒有刊在報紙上啊,但我相信一定有他做得好的小事,等待你用偵探般的雙眼去發現及看見。

 

你的孩子真的「沒有」任何做得好的地方嗎?這是另一個孩子的故事了。

 

在學校,當孩子表現不佳或出現偏差行為,使得導師常需要聯絡家長時,家長可能開始抗拒或害怕接到導師的電話,而開始不接電話或已讀不回。

 

之前有個爸爸就是這樣。自從有一次在電話中對導師發飆,覺得導師都只針對他的孩子之後,就再也不肯接電話了。

 

導師向我求助。我告訴導師︰「爸爸的憤怒和武裝,可能是自尊心受傷了,才會指責導師針對他的孩子。我想,在親師溝通時,是否能『報憂也報喜』?也就是除了告訴爸爸孩子不好的行為,也能說一下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嗎?」

 

但導師卻說︰「他上課會打瞌睡、作業遲交、成績退步、做事情拖拖拉拉,我實在想不到有什麼孩子表現好的地方。而且,光是我上個月跟爸爸說他作弊和欺負同學這兩件事情,爸爸就已經暴跳如雷了!所以啊,其他這些他沒做好的事情,我都還沒來得及跟爸爸說……」

 

我對導師說︰「我想,老師你說他上課會打瞌睡、作業遲交、成績退步、做事情拖拖拉拉,那麼就代表這些事情『以外的其他事情』,孩子其實都做得還不錯,對嗎?例如面對導師管教,孩子的態度是好的;作業和交辦事項雖然會拖欠,但仍然會完成,也代表孩子有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和同學的相處狀況也還不錯等。我可以這樣說嗎?」

 

導師卻說:「可是這些都是很基本,學生本來就應該要做好的!」

 

沒錯,這些都是身為學生應該要做好的本分和責任,但如果我們都覺得孩子「本來就應該」要做好所有事情,那孩子為什麼需要改進缺點呢?

 

當孩子發現他不管怎麼努力做該做的事情,卻怎麼也得不到「正向關注」時,孩子可能做出更多引發「負向關注」的問題行為。父母就會更加覺得他就是個不可能變好的壞孩子,而導致惡性循環,甚至愈演愈烈。

 

當我們開始練習,不把孩子任何小小的做得好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其實已經有好多好多做得好的地方了!

 

 

在演講時,我常會請家長寫下「孩子的五個優點」,計時三分鐘,請你也試著寫寫看︰

 

孩子的第一個優點:                      。                                                                  

孩子的第二個優點:                      。                                                                    

孩子的第三個優點:                      。                                                                     

孩子的第四個優點:                      。                                                                   

孩子的第五個優點:                      。                                                                     

 

不過,你會不會寫到第三個優點的時候,腦中不由自主地浮現更多的都是缺點呢?我是雙寶媽,我想自首「我也是如此」!因此,看見孩子的優點,而非只看見孩子的缺點,這是個很重要的練習啊。也請將你寫的五個優點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你的努力,爸媽都有看見!」

 

透過肯定孩子,強化親子間的「情感連結」

 

在肯定孩子的同時,也可以強化親子間的「情感連結」,例如告訴孩子:「媽媽看到你的文章刊登在報紙上。媽媽好以你為榮!」「爸爸看到你很努力準備考試,爸爸覺得很感動。」這樣說,不僅增強孩子好的行為,也能增進親子關係。

 

我們能做的就是當一個偵探,不是找碴。幫助孩子,看見他每一個小小的好,「放大」每一個好,自然就不用再跟孩子「你追我逃」了!

 

孩子不可能馬上變得自動自發、熱愛學習,但或許他願意做更多這些小小的好的事情。如此一來,改變就開始了!

 

註︰一直努力卻不斷失敗,而產生「習得無助感」,最終認為自己就是魯蛇、失敗者,選擇放棄或消極以對。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先陪伴,再教養:讀懂孩子不愛念書、手機滑不停背後的困境,校園心理師給青春期父母的27則心法》,寶瓶文化出版,蔡宜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