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了錢就買下整座山!」36歲籌措30萬創業,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外公教會我3件事影響一生

「賺了錢就買下整座山!」36歲籌措30萬創業,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外公教會我3件事影響一生

5歲時,為了避難搬到水吉鄉下和外公同住,耳濡目染下,外公做木材生意,其為人處事的身教在無形中潛移默化,影響鄭崇華的人格養成,是他生命中的第一個好老師。

 

人生如時間長河!台達電子創辦人鄭崇華的人生際遇,隨著歷史大洪流,如河道遇地形險阻轉折,不僅改變了方向,他13歲從閩江上游順流而下到了福州,意外橫渡台灣海峽到台灣求學,卻讓生命的長河蜿蜒、彎繞,轉出壯闊風景。在一生無數轉變中,他有幸遇到幾位「好老師」,有形無形地教會他許多人生的真義和智慧,翻轉出截然不同的人生。

 

在水吉鄉間與自然為伍,滋養了童年人生的第一次改變,大約在他5歲時,那時他仍是個不諳世事的黃口孺子。

 

鄭崇華是福建省建甌市人,那是一座位於閩江上游、具有3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都,但他其實是出生在福州市倉前山(現倉山區)的可園,3歲左右才回到故鄉建甌。

 

當時,對日抗戰如火如荼。在建甌老城區北端有一座飛機場,是運轉軍政人員及戰爭物資的軍用機場,當時也是美國空軍機隊飛虎隊的中轉基地,戰時則成為敵軍砲火猛烈攻擊的顯著標的。鄭崇華的外公住在距離建甌近60公里外的水吉縣(現今福建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外公擔心女兒一家人的安危,要求他們回鄉下避難,於是媽媽帶著他和弟弟搬到水吉躲避空襲。

 

離開城市繁榮的生活,與自然為伍,無拘無束的鄉居歲月,豐富了他的童年。從5歲搬到水吉,13歲離開,這8年的時光是他最無憂無慮、最快樂的人生印記。鄭崇華經常跟在外公身邊打轉,耳濡目染下,外公的為人、處事,身教在無形中潛移默化,影響人格養成,無疑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老師。

 

外公是學做生意的第一個「老師」

 

外公李氏家族可稱是水吉縣「首富」,排行老八的外公有15個堂兄弟,但因父親早逝,由寡母帶大,他分到的田產最少,是家族中相對最窮的一脈。鄭崇華曾聽舅舅說:「小時候,家裡幾乎天天吃蜊仔(河蜆),我看了就恨!」因為從河裡撈起來的河蜆最便宜,對曾經窮困的生活充滿無奈。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水吉縣坐擁純淨的大自然,田野物產豐饒,最便宜的食糧,是取自老天的恩賜,豐沛的天然資源孕育外公一家。

 

水吉縣地處閩北,在武夷山脈東南山麓,南浦溪中游貫穿全縣,因地形多為丘陵,山青水秀,氣候宜人,自古是著名的產茶區;加上武夷山脈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茂密,自古是中國三大林區之一,靠著經營木材和製茶批發生意,翻轉外公家的命運。

 

外公的木材和茶葉事業雇用許多工人,印象中,每遇到發薪日,大人便忙著數鈔票,每次都準時發放員工薪資。有時,外公會要求他幫忙,「你來數鈔,不要數錯了!」叮囑他要細心;有時,錢不夠了,需要人手到錢莊(如同早年的私人銀行)提領,他便自告奮勇喊道:「我去!我去!」外公也笑笑地說:「好,你去!」假裝指派他去領錢。

 

初生之犢不畏虎,鄭崇華便興高采烈地出門領錢,當時年紀尚小,個頭還不及錢莊櫃檯高,錢莊自然不會讓毛頭小子領錢,事實上,外公早已派個大人跟在他後面,把要事辦完。類似生活中的訓練,培養他謹慎心細(數鈔)和膽識(門領錢),讓他學會承擔當老闆的責任。這是外公教他的第一堂課。

 

誠信無價,是商人的立身之本

 

「外公做木材生意,賺了錢就買下整座山。」他回憶說,外公會把生長較密的樹砍伐疏林,讓樹木有足夠的空間生長壯大;砍伐後也會種下樹苗,讓樹林生生不息;擁有長遠經營的眼光,深諳生意投資之道,事業才能永續。那是外公教會他的第2堂課。

 

偶爾,外公會帶他去看工人伐木,「砍下來的每根木頭,都會用刻著『李畬記』標記的鐵棒,燒紅後烙印在木頭上,」鄭崇華至今印象仍深刻地說,「粗大的原木從山坡滾入溪河,順著河水往下流。」

 

早年中國陸路運輸交通不便,木材多以「放溪漂運」、「紮排筏運」的特殊水路運輸方式。木材砍伐之後,沿著山林間的轆道滾下山,木材落入溪河後順流到大河口集中,再用硬木及竹篾等捆紮,變成木排筏;有時排筏上還會載運物資,成了運載工具,雇用排筏工人駕木筏,順著閩江而下,運抵福州,賣給大型木材廠再加工裝上輪船出口。福州是福建省會,是各種貨物也是木材集散地。

 

木材業者最害怕遇到山洪暴發,杉木若被大水沖走,不僅財物損失,木材缺貨不能如期出貨,則有損商譽。為了減少損失,外公對外聲明若撿到「李畬記」的木材,他將以合理的價格買回。

 

撿拾者送回烙印著「李畬記」的原木,果真獲得允諾的價金,往後,隨大水四處漂流的李家木材,大多能物歸原主,雖然負擔成本提高,但損失降到最低,又能如期、如數交貨,信守商譽,穩固了事業。

 

有時,大水過後,外公家的木材反而變多了。原來,有些木材商不願用較好的價格回購,或付款時拖泥帶水,鄉民撿拾到木頭,寧可當材燒也不願送還物主,甚至往李家送,但為人正直的外公,不據為己有,執意退回不是「李畬記」的木頭。外公堅守承諾,本著誠信的做人原則,獲得鄉民好評。那是外公教會他的第3堂課——重諾、守信。

 

「信用是無價的。」鄭崇華說,從外公的身教,體會到講信用的重要。無論是就業或自行創業,誠信都是他最高的行事準繩。

 

36歲創業,不搶老東家生意

 

1971年,36歲的鄭崇華決定離開他出社會後第2份在 TRW(美商精密電子公司)的工作,租下新莊民安路一棟二層樓的建築,籌措了 30 萬元,成立台達電子,從內銷電視線圈開始事業根基。

 

離職時,他只從老東家 TRW 帶走2個領班許美華和許仁慈。 TRW 老闆詢問他創業要做什麼產品?他回應:「和 TRW 類似,但3年內我不會接 TRW 客戶的訂單。」鄭崇華認為,搶生意不厚道,雖然 TRW 沒有要求,但他信守承諾,直到3年後,台達才開始開發美商 RCA(美國無線電公司)、Zenith(增你智) 等客戶。 

 

初期台達專攻內銷市場,因初創時資金有限,台達透過一賣(零件)一買(材料)給付期限的時間差,調度資金。 當時大同公司是主要的客戶,舉例來說,大同開票付款期限是 30 天,台達開給供應商 45 天的支票,有 15 天緩衝期可支付原材料錢。 

 

「當時公司很小,什麼時候交貨、幾號錢會進來、要付多少錢、每天結餘數字是正或負⋯⋯,一張報表紙就列完了。」 鄭崇華細數草創維艱,15 名員工、客戶數不多、業績有限,是早年台灣中小企業典型的發展模式。 

 

台達的線圈品質獲得口碑,隨著業務量提升,大同成為最大客戶,每月結算給付的款項不再是小數目。大同的誠信是業界有口皆碑,台達都能準時收到貨款;但依照大同內部流程,若對外支付資金超過一定額度,必須董事長林挺生親自簽核,若遇到林挺生出差、出國時,貨款支付則可能延遲,現金周轉就成了棘手問題。

 

辛苦調頭寸的草創期

 

有一次,林挺生出國許久未歸,貨款無法簽核,台達資金軋不過來,鄭崇華只好去找大同承辦人員,面有難色地說:「我薪水都發不出來了!」承辦人員隨即想出通融的方法,把原本一大筆的給付款項分拆成2、3筆,以解台達的燃眉之急。 

 

1973年至1974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全球不景氣,大同的訂單愈來愈少,票期也從 30 天、45 天變成 90 天, 最後長達 120 天,讓當時業務幾乎全壓在大同,已捉襟見肘的財務情況,更是雪上加霜,若資金軋不過來,台達就會破產。 

 

有一回,又遇到資金吃緊,眼見就要發不出薪水了。鄭崇華的太太見他愁眉深鎖,得知他急需資金周轉。 

 

他岳父是中興大學法商學院(台北大學前身)的教授,結識不少教授朋友。岳父跟他提到,有位鄰居教授的積蓄借存在大同公司。台灣早年工商企業界吸收員工存款做為財務周轉,名義為借款,支付比台灣銀行較高的利息。 在岳父引介下,鄭崇華登門拜訪請託,對方竟不惜損失利息,立刻帶他到大同公司解約提出存款,借錢給他。 「我和這位教授並不很熟,厚著臉皮跟他借錢,他竟然信任我,拿積蓄幫助我度難關。」他回憶當年,至今仍感激涕零。

 

「另外有位做牙醫的親戚,只要開口,很願意借錢給我,但我不敢多借,覺得萬一生意失敗了,恐怕一輩子打工賺錢都沒有能力還債。」他直言,若借錢擴張,多接一些訂單,公司就會成長得更快。但他自忖,要有能力償還債務,才敢借錢,謹慎、穩健的態度,一如當年外公賺了錢,才去買山林的踏實做法。

 

有時需要辛苦調頭寸的日子持續將近3年。遇到石油危機時,訂單減少,當時轉而開發外商 RCA 的業務,「直到取得 RCA 訂單後,拿 LC(信用狀)向台灣銀行貸款,取得低利率的資金後,才舒緩經常調度資金的壓力。」他回憶著創業初期戰戰兢兢的日子。

 

作者簡介

傅瑋瓊

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資深媒體人。以筆耕為業,期許用文字栽成一畝田。

鄭崇華/傳主

國立成功大學電機學士。早年曾服務於亞洲航空公司(Air Asia)與美商精密電子公司(TRW)。1971 年創立台達電子,擔任董事長職務至 2012 年,現為台達集團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指導集團發展方向,推廣「環保、節能、愛地球」的經營使命。

本文摘自天下文化出版《利他的力量:鄭崇華的初心與台達經營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