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後,在二○一九年五月,瑞玄嘗試自殺,那不是她第一次嘗試自殺,不幸的是,也可能不是她最後一次自殺。以「危機介入」為名義,我們讓瑞玄進入精神病房住院三週,身為母親的我每天會與瑞玄見面兩次。
生死之界,時而荒謬不可理喻。對女兒來說,眼下最重要的課題就是找回自己人生的意義,而我無論如何都想要幫助她。
持續不斷的憂鬱症狀,使得學校課業走走停停,但瑞玄卻對自己選擇的繪畫這條路堅持不懈,不僅時常投稿到電視台的紀錄片動畫組,在網路上販售的插畫相關商品也賣出不少。
至今的我依然很茫然,可是我認為,要讓瑞玄願意活下去的話,就必須讓瑞玄從自己最拿手的事情做起,一一解開內心的結。
我和出院後不輕易開口說話的瑞玄一同外出散步,我跟在率先走往玄關門的她身後,卻看到了令我頭皮瞬間發麻的景象—瑞玄正站在陽台欄杆旁,打開紗窗,從十樓往下看。我呼吸急促,聲音顫抖地立刻跟瑞玄說:
「我想寫下關於你的故事,你可以用畫畫的方式回應我的文字嗎?」
瑞玄回答「好」,讓我添增了不少勇氣。
所以我的文字與瑞玄的插畫成就了這本書的問世,可以與更多人分享我們的故事,當中包含了:因為恐慌症、憂鬱症、戲劇型人格障礙等精神疾病的破壞力,衍生出現飲食障礙症、自殘傾向等狀況的女兒;以及和女兒同住、想守護自己的人生、同時守護女兒,並嘗試記錄下這一切的我。
在瑞玄同意我毫無計畫之下提出的寫書提議後,我便以訪談為由,丟出第一個問題:
「所以,你為什麼要尋死?」
(本文摘自《就算你每天失敗,我也會陪著你:當親愛的人患上身心症,我們如何面對疾病、修復親密關係、拾起活下去的勇氣?》,采實文化出版,崔芝淑, 金瑞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