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阿伯下肢冰冷痛整天,竟是急性「腳中風」險截肢!這些症狀出現快送醫,注意膚色和溫度

80歲阿伯下肢冰冷痛整天,竟是急性「腳中風」險截肢!這些症狀出現快送醫,注意膚色和溫度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血管阻塞發生的機會大幅增加,除了要小心天冷引發心臟血管硬化、可能併發的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也要高度警戒包括下肢的「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PAOD)」,輕者影響走路、跑步痠麻無力,重度阻塞者則面臨壞疽(乾枯發黑)、截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

 

80歲的郭伯伯是多重慢性病人,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持續性心房顫動等多重病史。最近郭伯伯因為右下肢冰冷且劇痛了1天來掛急診,檢查後發現右下肢嚴重血栓,醫師緊急進行導管溶栓手術,再用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才順利移除血栓,避免被截肢的命運。

 

▲80歲郭伯伯因右下肢冰冷且劇痛一天,檢查發現右下肢前脛動脈血栓,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圖/中國附醫提供)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心臟血管中心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最常發生在下肢,如果突然發現腳疼痛、麻木、摸起來冰冰涼涼,或是皮膚顏色呈現慘白、紫色「好像血液過不去」,甚至摸不到脈搏、不能行走,這些都需要緊急就醫。

 

徐中和說,「急性下肢動脈阻塞」算是內科的急症,就像心肌梗塞一樣需要即刻處理,一旦發現最好趕快送急診。嚴重時,肌肉組織會發生缺血性壞死,甚至被迫截肢,如果輕忽不處理,通常3~4週內會出現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致死率非常高,是非常棘手的疾病。

 

他強調,血栓導致急性下肢動脈阻塞雖然好發於冬天,但夏天也可能出現,呼籲心房顫動患者一定要規律服用抗凝血藥,千萬別隨意停藥,若發現自己有心房顫動問題,也不要延遲就醫。

 

 

此外,「急性下肢動脈阻塞」高風險因子包括:老化、家族病史、吸菸、糖尿病、肥胖和三高等,國外統計顯示其發生率約12%,尤其以步入45歲以上的中年族群居多。

 

而黃金搶救期是動脈血管阻塞的6到8小時內,確定下肢血管阻塞位置後,緊急進行血栓清除、血管繞道等血管重建手術,才能避免造成肌肉組織永久性壞死。

 

臨床4期特徵:皮膚冰涼、變色要當心

 

那麼,該如何辨別自己或家人可能罹患「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徐中和說明,依嚴重度,臨床病徵大致分成4期:

 

第1期(輕微或無症狀):偶爾感覺患肢溫度較低,有輕微麻木感。

 

第2期:行走當中腿部容易疲勞無力,休息片刻又能繼續往前走,之後重複出現同樣症狀,稱之為間歇性跛行。

 

第3期:血管阻塞嚴重,連靜止休息時局部循環不足,已出現持續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

 

第4期:皮膚因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發生潰瘍和壞死,逐漸延伸到足部及腳踝。

 

徐中和指出,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患,常是因為心房顫動,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而突發急性阻塞。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治療後,病人死亡率及截肢率仍有20~30%,所以心房顫動患者平常一定要規則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的形成。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