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榮總乳房腫瘤外科主任洪志強醫師指出,許多人對乳癌仍存在錯誤觀念,認為有家族病史具高罹癌風險、會痛的腫塊才是乳癌等。其實9成乳癌患者都沒有家族史,若自覺不是高危險族群而輕忽病兆或不做定期篩檢,反而會陷入健康危機。
一、乳癌危險因子有哪些?
洪志強表示,乳癌危險因子與荷爾蒙接觸時間長短相關,也就是說:初經越早、停經越慢、吃過賀爾蒙相關製劑,或是30歲前未生育、具有乳癌家族史等,就要特別小心,相對風險較高。
但即便如此,也不是說有家族史就一定會得乳癌。也有人會問:自己沒有吃賀爾蒙藥物、有生育、有哺乳,為什麼仍得到乳癌?「只能說可能是環境因素,但不能說是環境造成。」
乳癌若早期發現,存活率相當高,所以危險因子非絕對因素,「重要是自己的警覺性。」洪志強說,以台灣目前的乳癌發生率來看,45至69歲女性是高峰,因此國民健康署針對年滿45歲至69歲婦女,每2年免費一次乳房攝影檢查;而二等親以內親屬有乳癌家族史者,40歲至44歲也提供每2年一次檢查。
▲36歲的朱芯儀年輕生育並親自哺乳,但仍罹患乳癌。她在親友陪伴下樂觀抗癌,並正向分享心情,為病友打氣。(圖/取自朱芯儀IG)
二、乳房攝影好痛,只要每月自我檢查就好?
自我檢測確實也能防範乳癌,但由於乳房是外在組織,硬塊可能要大到1.5公分、甚至2公分才能摸得到,唯有定期接受乳房攝影檢查,才比較能早期發現乳癌。
以2年一次的乳房攝影檢查數據來看,若定期篩檢,約有2至3成患者可在0期階段就發現,1期部分也約有3成。反觀無固定篩檢者,發現時病程多已來到2至3期,凸顯定期篩檢很重要。
洪志強強調,正因為1.5公分的硬塊不大,若真的摸到「跟以前不一樣的乳房硬塊」,無論年紀多大,都應該盡快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透過乳房超音波或乳房X光攝影,協助偵測為乳房鈣化點或微小腫瘤。
三、會痛的腫塊才是乳癌?
乳腺組織會因賀爾蒙變化而腫脹,確實隨月經週期變化,硬塊摸起來會比較明顯,乳房也會疼痛。但其實以乳癌診斷個案來說,有8至9成不會有疼痛問題,所以疼痛相對不重要,「重點是摸到一個跟以前不一樣的硬塊」。
洪志強說,確實癌細胞侵犯到神經會有疼痛問題,但那種疼痛只會越來越嚴重,所以「有時候痛、有時候不痛,這邊痛、那邊痛,坦白說跟乳癌相關症狀不太相關。」如前所述,乳房是外在構造,當你沒有摸到明顯硬塊,乳房疼痛與乳癌的關連性約只有1成而已。
▲朱俐靜抗癌2年仍不敵病魔早逝,令人不捨。(圖/取自朱俐靜FB)
四、乳頭有分泌物恐怕是癌症,我該怎麼辦?
乳頭分泌物若為透明或黃色乳汁顏色,一般來說都是良性,但若出現血色分泌物,有1~5%可能是惡性,建議找醫師確認原因。
五、乳房皮膚出現凹陷、橘皮才應該要擔心?
乳房構造是由皮膚、皮下組織與乳腺組織組成,一旦腫瘤來到3~4公分,就可能侵犯一旁組織,使皮膚出現凹陷。如果腫瘤更大,也可能會阻塞淋巴管、跑到腋下淋巴結,皮膚會較腫脹、膚色呈現橘皮狀,但在這之前,應該就能摸到2公分大的硬塊。
六、乳房攝影最精準,正常過關就可以安心2年?
洪志強說,今年篩檢正常,不代表接下來2年都沒有危險性,所以經過半年、1年,若是摸到跟以前不一樣的硬塊,還是要就醫確認,建議女性每月仍應進行自我檢查。
七、乳癌的治癒率如何嗎?
0期的病友,5年的存活率高達98%,如果是第1期的病友,5年存活率也高達95%,甚至2期也有淋巴結轉移的個案,但1期與2期5年存活率有8~9成。但進入3期之後,可能就剩下7~8成,第4期5年存活率更下降到3或4成,所以仍呼籲女性定期篩檢,越早治療、預後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