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經驗是,持股的信心除了與「持有成本」有關, 再來就是與「買進的原因」有關,若是只憑「聽別人說會漲」或「聽朋友說有接到大單」之類的「聽說」,不在意公司的過去表現,那麼當買進後,股價一旦下跌,就很容易因恐慌而賣出,若如期上漲,也抱不久,稍有拉回就會趕快賣掉。
若是幸運賺到價差,那就謝謝朋友;若是賠錢,就算朋友來道歉,也無濟於事。買進一家公司前,雖然不需要攤開財報來一頁一頁研究,但過去的指標例如 ROE、EPS 與配息政策等至少也要了解,做一點功課後再買進,畢竟投資的錢都是辛苦賺來的,多了解一些,就能多一些安定感與保障。
2019 年上半年,有一位好心的朋友跟我說:「我覺得台積電可以買,你要不要買。」那時台積電的股價約 250 元,但對當時的我而言,還沒有突破高價股的心理障礙, 我幾乎都不買超過 80 元股價的個股,加上對台積電存在低殖利率的迷思,所以就不把朋友的話當一回事。
事後台積電股價果真有如神助,兩年內衝到 679 元, 這麼大的漲幅,若當時有買早就賺翻了。但真的是這樣嗎?
其實若當時只因聽了朋友的幾句話就買入,自己沒有做過功課,沒有打從心裡認同這間公司,持股信心是很低的,買完後,不管股價漲或跌,不僅抱不久,又會增加心裡的負擔。
所以若當時買進 250 元的台積電,即使有賺錢,也會賺不了多少就賣掉了。當自己能接受高價股,並了解台積電的競爭力時,台積電已來到約 600 元,此時股價雖然遠高於 250 元,但反而買起來更有信心,當然對於高價股,自己都是採零股分批買進的方式,在心理上與金額上都比較沒有壓力。
依選股指標判斷,不受短期漲跌影響
2021 年 5 月,長榮股價來到 80 元,朋友又跟我說, 這是大行情,要我快點「上船當水手」。此時我用自己的選股指標檢視:公司連續 10 年以上 EPS 為正值、ROE 連續 5 年 >10%等,但都不符合我的選股標準,所以長榮從未納在自己的「候選股」名單中,自然也不敢買。
然而長榮在 2 個月內瘋狂飆漲,自己在 80 元沒買, 上漲過程自然也就越不可能想買進。看著朋友賺錢,自己也覺得開心,此時我再回頭想,若重來一次,我也不會買進,畢竟,操作波段與重押個股、想要一夕致富的心態, 自己不是沒有嘗試過,經歷一遍又一遍的失敗、一次又一次的受傷,其實早已沒信心,也死了這條心了。
不貿然買進不符合自己選股指標的股票,因為即使會賺錢,也賺不了多少,賠上的是更多內心的煎熬。當擁有較低成本的優質公司,不管是遇到大盤的集體修正或是單一利空事件,都可以較無感的度過。
另一個例子是技嘉(2376)。我在 2019 年 12 月 26日買進一張, 價格為 50.6 元, 經過 2020 年與 2021 年配息(2,200 元 + 5,000 元)後,成本約來到 44 元。
但在 2021 年 5 月, 技嘉因一則廣告字眼引起爭議,進而引發中國大陸的抵制。股價受此利空消息, 從 2021年 5 月 3 日盤中最高的 134.5 元, 陸續跌到 2021 年 8 月20 日最低來到 80.5 元,幾乎讓 2021 年的漲幅回到原點, 自己的報酬率則是從 205%回到 83%,因報酬率還大於 20%,還在自己認定的「不太需要關注的個股」名單中,就持續抱著(見圖表 5-1)。
到了 2022 年 4 月 1 日,收盤為 130.5 元,報酬又回到了 196%,而自己只是放著什麼都不做,就可以達成資產的累積,並且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是很適合自己的方式。
因持有的張數不多,針對單一個股,不管它多會漲, 其實對被動收入並沒有太大的幫助,既然是長期穩定發放股息的公司,排除類似南帝因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短時間獲利大爆發的現象,其餘就安心放著。也正因為持股分散, 單一個股張數不多的原因,使自己更耐的住股價的波動。
買進後只是放著就順利累積資金的個股,其實還滿多的,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持股報酬超過 50%的個股有44 檔,占了自己總投入資金的 25.72%。
作者簡介_吳宜勲(老吳)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機械研究所博士。老吳投入市場9年後,沒有從市場畢業,反而心態漸趨成熟,雖未有驚人的獲利,但已從只會賠錢的結果進步到可穩定領息的成果,藉此書與大家分享當中的方法與心法。
本文摘自采實文化出版 《自組ETF,讓我股利翻倍的存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