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5件事,當個好命人!比起要什麼就有什麼,那種不想要,就帥氣說「不」的人才叫幸福

做對5件事,當個好命人!比起要什麼就有什麼,那種不想要,就帥氣說「不」的人才叫幸福

示意圖,非當事人。圖/達志

朋友問我對人生有什麼期許?以前的我一定會答「事業成功、賺大錢」,但現在的答案只有四個字:「遊刃有餘」。

 

我很喜歡這四個字的涵義,它代表著一種從容的態度,過著「能勝任、有選擇」的生活,感覺比賺大錢更讓人嚮往。

 

能不能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用兩個指標可以判斷:當你的「能力」大於「慾望」,你的日子肯定可以過得遊刃有餘;如果你讓「慾望」超過你的「能力」,就會有黔驢技窮的狼狽感。

 

這種「能力」和「慾望」的平衡,美國已經把它具體化成一種生活模式。

 

大約十年前,美國開始風行一種「FIRE運動」,我是在這幾年才開始認真地研究它,我發現,FIRE運動的終極目標,和我理想中「遊刃有餘」的生活不謀而合。

 

FIRE是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這句話的縮寫,字面上是「經濟獨立,提早退休」的意思。

 

但這裡指的「提早退休」,並不是無所事事,而是可以不再受迫於經濟的壓力,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上。

 

有多少錢,才叫經濟獨立?到什麼程度,才能提早退休呢?

 

沒有計劃性的消費模式,又不把理財投資當一回事,就算拚了命努力賺錢,這輩子也不可能有經濟獨立、提早退休的一天啊。

 

FIRE像是當頭棒喝,給了我一個人生經營的新提案,讓我有機會去實現「經濟獨立,提早退休」,成為一個「好命人」。

 

「我不滿意現在的工作,覺得老闆太機車、客戶太龜毛,同事難相處,好想離職啊!」

 

「我好喜歡這份工作,它讓我有成就感,但收入真的很少,該怎麼辦?」

 

人生面臨這些抉擇的時候,窮人只能乖乖認命,有錢人也不一定能取捨,但「好命人」卻可以有更多的餘地,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在窮人和有錢人之間,「好命人」才是最佳的生活狀態。

 

理財,要先理心;心不定,財不聚。FIRE是一種生活實踐,透過「理心」的過程,去檢視、調整生活中的物慾,再經由正確的「理財」方式,用有紀律的長期投資收入,去換取人生的自由。

 

別以為這只是菁英們的運動,這群FIRE族來自各行各業,收入、學歷也不相同,但他們都意識到,為錢工作是在販賣靈魂、浪費生命。

 

他們不是要大家任性地馬上辭掉工作,過著沒有明天的享樂生活,而是試圖找出一套適合自己的生活型態和投資方法,透過掌控個人的財務狀況,買回最珍貴的資源――時間,拿回人生的選擇權。

 

經濟學有個名詞叫「機會成本」,指的是在眾多選項中,你只能選擇其中之一,在那些被你捨棄的選項中,價值最高的那一個,當你選擇了過度消費,你的機會成本就是你的生活。

 

如果可以把那些不必要的花費,轉換成長期投資,直到這些投資的被動收入可以成為你的第二收入來源,這種把「物慾」轉換成「幸福感」的模式,其實才是最划算的選擇。

 

「FIRE運動」有兩個核心工具:高儲蓄、長期理財。

 

實現「高儲蓄」有兩種方法:降低物慾、增加收入,對於小資族來說,後者的難度比前者更高,所以我們先把重點放在降低物慾上,更能看到成效。

 

我自己曾經是個高物慾青年,現在已經練就成低物慾中年,這全拜刻意練習得來的成果。關於降低物慾,以下分享幾個實際的做法:

 

定期整理自己的生活空間

 

一定要養成定期打掃家裡的習慣,每次的打掃整理,都當成是一次生活的驗收。

 

藉由打掃的過程,檢視自己家中的物品,哪些是必要,哪些就算丟了也不會影響你的生活,再把那些不必要的物品,換算出當初購買的金額、量化成新台幣,就會特別有感:「原來錢就是這樣丟掉的啊!」這種刻意提醒自己的做法,會幫助你在下次購物時,更加節制和理性。

 

你還要有「機會成本」的概念。你所買的每項物品,都在佔據自己有限的生活空間。想想看,一坪幾十萬的房子拿來囤積幾千塊不必要的物品,這不叫奢侈浪費,什麼叫奢侈浪費呢?

 

把空間還給你自己,而不是讓給無用之物。

 

當你把空間還給自己之後,會發現其實根本不需要買(租)更大的房子,而這些節省下來的金錢,也會成為創造主動收入、長期投資的資金。

 

每週給自己固定的零用錢

 

很多人為了購物優惠,申辦各式各樣的信用卡,還為這種行為發明了「小資省錢」這類好聽的名詞,用省錢的名目去包裝消費行為,我一點都不太認同。哈囉,花錢就花錢,怎麼會叫省錢啦!

 

為了拿到紅利、優惠,不自覺地增加消費,還洗腦自己「買越多、賺越多」,這種行為已經落入過度消費的陷阱。

 

我以前為了控制自己的支出,想出了一個方法:每週固定從提款機領出五張千元鈔(金額請自行決定),當成這個星期的零用錢。

 

如果才過兩天,就發現錢包的鈔票「噴」得太快,就會提醒自己應該節省一點,要讓自己可以撐過這個星期才行。把信用卡消費、行動支付轉換成實體交易,這個方法非常有效,因為當你看到活生生的鈔票本人,更會意識到它們的存在感,花錢時也會更加注意。

 

另外,美國曾經有份研究,以一百塊的美元大鈔和五張二十美元小鈔為例,當你拿到五張二十美元的情況下,會更容易把錢花掉。

 

 

因為「我們把一大堆小鈔票視為繁雜、不重要的現金,而把大鈔視為特別的錢」,所以在花大鈔時會比較謹慎,小鈔則會比較沒有節制。

 

別在第一時間決定消費

 

以前我常有「衝動購物」的行為,看到好看的衣服,會在第一時間下手,但常常買回家之後,才發現好像沒那麼喜歡、沒那麼適合,最後只穿幾次,就被遺棄在衣櫥裡。

 

現在我學聰明了,看到喜歡的東西,絕不會在第一時間下手,我會「善意地欺騙自己」改天再來買吧!這種讓自己踩煞車的做法,非常管用,可以讓自己有緩衝的時間、恢復理性。通常到隔天就不想買了,甚至忘了這件事。

 

偶爾還會發生「意料之外」的購物,明明是要買A商品,但突然看到旁邊的B產品在促銷,而且金額也不痛不癢,就會順手刷下去,結果買回來之後,全都變成無用之物。

 

這種看起來無害的小額消費,其實是財務管理最可怕的漏洞,這些就是原本你可以存下,卻沒存下的錢。一滴一滴漏著水的水龍頭,時間久了,也能積出一桶水。

 

養成「不比較」的勇氣

 

看到○○○去了高級的和牛餐廳打卡、看△△△買了新一季的CHANEL 包、□□□拿了最新款的蘋果手機……,「自媒體時代」特別容易讓人陷入虛榮比較的情緒。

 

比較心是一種正常反應,很難改變,所以我會屏蔽、刪除一些可能會激起自己「比較心」的朋友、事物,先求眼不見為淨,然後再給自己強大的心理建設。

 

人生並不是幾個名牌包、一台進口車,就能評斷高低。那些物品,都不是財富本身,當他們被人拿來炫耀的時候,都已經成了消耗品。所謂的「財富」應該是生生不息的,可以配股配息的股票、每年有不錯報酬率的基金、可以穩定收租的房子,才叫做「財富」。

 

有句話說:「花錢和人炫耀的人,是最快讓自己越來越沒錢的蠢蛋!」這種蠢蛋,就留給別人去當吧,請你繼續冰雪聰明地按著自己的節奏走。

 

發掘生活中真正的「幸福感」

 

用一流的資源,混成一流的人生,並不難,難的是用九流的資源,混成一流的人生。

 

不能含金湯匙出生,就自己找把勺子叼著。只要有追求極致的精神,即便混不成一流的人生,你的人生已經是一流了。

 

蘋果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五十六歲時因為胰腺癌去世,他臨終時留下了一段讓人深思的文字――

 

「別人眼中,我的生活是成功的本質,但除了工作,我只有一點快樂。

 

這一刻,躺在床上,生病了,回想著我一生,意識到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我擁有的一切認識和財富毫無意義。您可以僱用某人為您開汽車,為您賺錢――但您不能僱用某人為您攜帶疾病。一個人可以找到物質的東西,但丟失時卻找不到一件事――生命的本質。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變得越來越聰明,並且逐漸意識到手錶的價值在三十到三千美元――兩者都顯示同一時間。無論我們攜帶的是價值三十美元還是三百美元的錢包,錢包裡的錢都是一樣的。無論我們駕駛的是價值十五萬美元的汽車,還是價值三萬美元的汽車,我們到達的目的地也相同。即時我們居住的房子是三百平方米或三千平方米,寂寞感是一樣的。」

 

我們常常犯了「只看價格,不看價值」的錯誤,所以才會錯失了太多的幸福。

 

太多的物慾,其實是在耗損你的生命,逼著你拿人生最值錢的東西(時間),去換取相對不重要的東西(金錢)。

 

我覺得,比起要什麼就有什麼的人,那種不想要,就可以帥氣說「不」的人,才叫幸福啊。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本文摘自《別在該理財的年紀,選擇放棄》,博思智庫出版,崴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