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照自心,不因外在事物陷困境
阿彌陀佛關懷中心發起人慧禮法師指出,疫情延燒2年了,人際之間的交流互動減少,民生經濟遭受打擊,各項發展都延緩,民眾在生活上多少受影響。但人生在不同階段原本就會遇上一連串的問題與困擾,與其頭痛醫頭,不如將痛苦、困難的根源找出來。
他形容,同樣一個東西,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就像電可以讓燈管照明,也可以讓我們觸電受傷,其作用有好有壞,都是當下的變化。如同心的本體是絕對的存在,「今天有千萬億個念頭,都是同一個心的作用,昨天心、今日心、未來心都是同一個心,不應受環境、因緣、人事而變化。」
慧禮法師說,安心之道便是關照自心,「瞭解生命就是不斷藉著事與人在磨練、昇華與超越,不會因為一個人、一件事、一句話就陷入困境。」
生命停頓是機緣,提醒日常珍貴
作家平路則引用寫給遠在西雅圖的女兒的一段話開場,她說當時美國疫情正熾,女兒的診所暫時休診,帶來許多壓力與變動。但也因為這個停頓,讓忙碌的日常出現難得空隙,許多事情得以重新排序,甚至讓不常想到的事也浮上心頭。
包括人生如此短暫,死亡從來沒有離任何人太遠,當死亡被拉進思緒中,讓人更珍惜原來的習以為常。「當眼前這杯咖啡,可能是最後一杯,才益發細細品嚐它的滋味。」平路認為,疫情帶來的停頓是機緣、也是一種提醒:「人生很短暫,也很無常,平日覺得重要無比的事,真的那麼重要?」
平路說,以往死亡是忌諱,但疫情反而讓人可以把死亡當成機會,讓人想清楚過去忽略的一切。她舉例,大家都覺得疫情下生活辛苦,但什麼是苦?
「苦是已經在某種磨難當中,卻一心想要回到原先的日子。」若沒有這樣的存心,「苦」或許也不是我們想要逃避的那件事,而是別有一種「禮物」的意涵。
平路說,人生尋求的是體驗,而體驗本身無論是苦或快樂、辛酸,或許才是生命的真諦。「生命給我們的是恰恰好的老師」,如同她意外發現自己罹癌,儘管生命因此停頓,卻反而體悟到太平日子不可能體悟到的珍貴事物。
「人生總是會為我們準備剛剛好的提籃,它不多也不好、不輕也不重,裝的是我們恰恰好的重量。」無論生命經過了什麼、包括疫情,都是讓我們的籃子更符合自己能承受、體驗與學到的事情。
「因為你就算活到120、180歲,人生依舊短暫,如果人每個分秒有了自己的提藍,從當中學到最珍貴的功課,必然能讓人走平順的道路。」平路認為,疫情過去後,這段期間學到的功課,日後說不定會成為人生中最重要的啟示,成為給予你我的禮物。
疫情衝擊生活節奏,創造儀式感因應
同時擁有心理師身份的精神科醫師王浩威說,去年疫情高峰時帶來大量死亡,對不少人都是衝擊,這兩年更深沉的感受是世界改變、跟過去習慣的生活不再一樣,「改變發生時,我們會有強烈的不確定感,也是焦慮最大的來源。」
另一個焦慮則來自生活結構被打亂、節奏改變,尤其疫情使得與家人相處時間變長,卻沒有增加相處的「內容」,導致親子、伴侶之間的衝突增加,必須重新建構家庭關係的相處模式,以及創造生活中的「儀式感」。
王浩威表示,過去大家各自上班、上學,扣除睡眠時間,親子相處不過5~6個鐘頭,但隨著疫情改變生活形態,線上教學、遠距上班普遍,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時間拉長,除了空間容易受干擾,對彼此的關注度也提高,就容易造成關係緊張。
甚至,過去家庭主婦在先生、孩子出門後擁有獨處的空間與時間,疫情爆發後降低出門活動時間,反而讓主婦們沒有喘息空間。他建議可以重新建立起在家裡生活的「儀式感」,包括起床、換衣服打扮,再進入上班或上課的空間,讓作息盡量與上班、上課無異。
王浩威也說,疫情中如何利用多出來的時間,增加家人彼此之間的互動,透過共同學習開發出新的相處模式,「不是所有的改變都是不好的。」
疫情乍看是災難,但從心理角度來看,永遠可以把我們恐慌的一切,轉化為學習新事物的契機,讓危機成為轉機。